摘 要:小學生對詞語、句型的具體應用方式并不熟悉,這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精準把握文章所寫事物的特征或是作者的情感。小學生語感弱不僅會阻礙學生閱讀文章,還會給學生正常的寫作、社交過程造成困擾。由此看來,教師通過閱讀培養小學生的語感顯得十分必要。文章將根據實際學情介紹四種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途徑,希望能夠給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語感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46-02
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體現在學生與人交流、閱讀文章、寫作的過程中,語感影響著學生與人溝通的質量,解讀文章的深度,寫作水平的提升。小學生認識與掌握的詞匯、句型有限,一些學生積累了大量詞句依然沒有學會應用這些詞句的方法,這凸顯學生語感弱、語言應用能力不強等問題。教師應當通過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揣摩文章詞句、回憶生活事跡、大膽聯想想象等途徑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一、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朗誦課文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語感。如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泰山、鴻毛、精兵簡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等詞語用得十分有力,這些詞語在文章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教師應在學生朗誦該篇文章前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如“泰山”本是景物的名稱,但結合本文的背景則是用于贊美張思德同志;“五湖四海”本是用于代指全國不同地方的詞語,在文中則是指組成革命隊伍的革命者來自全國各地。學生朗讀這些詞語時應當加重語氣,體現演講者激昂的情緒。為渲染革命氛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配合學生的朗誦過程,在多媒體上播放毛澤東主席、張思德同志的畫像,展現革命隊伍的風貌等,使學生在朗誦和欣賞歷史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這一演講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演講者對張思德同志、對革命軍隊伍、對人民的情感。
在講解有不同角色的文章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不同角色的語言、形象描寫特征。如《將心比心》一文中出現了母親、護士、阿姨等角色,這些角色的語言并不多,但都與文章的主題有著密切聯系,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讓不同學生扮演母親、護士、阿姨,結合上下文體會不同角色的語言,逐步接近文章的核心思想。如課文中的母親與護士對話時的語氣應當是溫柔、富有激勵性的,學生在朗誦該部分時很容易忽略了情感的豐富性,忽略了“母親”話語中多樣的情感。當學生朗誦至此時,教師可借此導入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帶著探索的情感品鑒語言,體會語言和語言所表達情感的豐富性,而不是在閱讀中先入為主,對語言作片面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詞句
詞句是每篇文章的血肉,學生在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不同語言的細微差別,提升自己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小學課文中《燕子》一文中的形容詞、動詞用得十分巧妙,該文便可作為學生揣摩詞句的學習素材加以利用,在該文章中作者并不是直接贊美春天,而是借助春天的燕子、花、草、細雨、柳絲等事物組成了一幅春景圖,使讀者在感受春天事物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春天的氣質所吸引。教師在引導學生揣摩《燕子》一文的詞句時,可采用分層閱讀、逐個擊破的教學方法。該文向學生展示了燕子在不同狀態下的形態,從多個角度展示了燕子這一“主角”及春天的柳絲、花草等事物的蓬勃生機。以第一段為例,“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活潑機靈”四個詞語便向讀者展示了春天燕子的形象。教師可將這一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但文段中不展示這四個詞語,在帶領學生理解詞語的過程中逐步展示詞語,使講解過程有的放矢。教師可從這四個詞語的作用引入,先講解詞語的含義和作用,再將詞語放在課文中講解。如“俊俏輕快”既可以形容事物的外形,又可以形容人或動物的動作,這是該詞語本身的意思。然后,教師應當回歸課文,引導學生將詞語放在課文營造的語境中進行探究,體會“俊俏輕快”一詞所蘊藏的情感。學生在斟酌詞語的用法后品讀該句,能夠領悟詞語多樣的作用。學生對形容詞用法理解逐漸豐富,學生腦海中形容詞的作用不再只是用于形容名詞,還能被文章作者賦予情感色彩,用來表達對事物的感受。
再如,《燕子》一文的第三段運用了許多動詞:斜著、掠過、叫著、飛到、橫掠、沾等,這些動詞的運用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燕子靈活機敏、身姿輕盈的特點,教師在帶領學生品鑒本段時應當使學生領略動詞在文段中的作用。僅憑課內文章的語段還不足以使學生形成對動詞作用的完整認知,教師可選擇同樣描寫動物的課外文段進行對比閱讀教學。例如,筆者展示一段描寫小狗的文段,該文段通過“張望、嗅、叫喚”等動詞體現了剛進新家的小狗警覺、調皮的特征。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會發現,動詞的作用不僅僅是展示所寫事物的動作特征,還能傳達作者的情感,這體現了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帶領學生回憶生活事跡
教師可通過“借已有知識理解新知識”的方法建立語文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對比新舊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對同義或相近詞匯、相似句型的辨析能力。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開展閱讀教學,增強學生的語感。如在《最后一分鐘》中,作者用“剎那”形容萬眾歡騰中的寂靜,用“顫抖”形容人們最后一分鐘的神態。教師可用其他詞匯替換原詩中的用語,如用“瞬間”替代“剎那”,用“抖動、顫動”代替“顫抖”,引導學生品鑒不同詞語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選出最適合原詩的詞語。即使學生在寫作中常用“瞬間、顫動”等詞匯,在討論時也可能無法明確說出不同詞匯的差異,教師可采用舉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區別不同詞匯。如講解“瞬間”和“剎那”的區別時,展示兩個詞語在詞典上的不同解釋:瞬間指一眨眼的工夫,剎那指極短的時間、一念之間。或是展示含有這兩個詞語的例句,如:“老師推門進入教室的一瞬間,教室變得安靜了”“一顆流星剎那間劃過了深邃的夜空”。學生通過對比會發現,“剎那”相比“瞬間”更為抽象,描述的時間更短,且更具美感,將“剎那”應用在原詩中顯然更為合適。通過對比不同詞句的作用,學生能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詞句的用法,學生的語感也在無形中增強。
四、啟發學生大膽聯想想象
小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豐富,教師可充分發揮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進行閱讀教學。如《泊船瓜洲》一詩描寫了詩人遙望家鄉的諸多感想,教師應在解讀本詩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感受“一水間”“數重山”展現的距離感。接著,教師再向學生拋出問題:“古代交通不便,數重山對古人來說可是不短的距離,可是詩人為什么用了‘只字呢?”該問題引導將現實距離和詩人的內心情感緊密聯系起來,學生在想象“一水間”“數重山”的過程中觸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問題的答案,對古詩語言的生動形象性有了新的體會。
語感體現的是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語感的理念滲透在閱讀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解讀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語言價值,借助分類對比、總結歸納、聯想想象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不同語言的差異,增強學生駕馭不同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 榮.讀出語言的精妙 享受閱讀的樂趣——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J].小學語文,2016(5).
[2]劉 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
[3]胡逢大.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的嘗試[J].安徽教育,1980(6).
[4]周元景.閱讀教學的價值與效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6).
[5]陳力水.談談閱讀教學的程序[J].小學教學研究,1981(5).
[6]張田若.閱讀教學的要求[J].安徽教育,1982(10).
[7]黃廷璋.以讀為本 讀得其法——閱讀教學管見[J].安徽教育,1982(10).
[8]單少華.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安徽教育,1982(12).
[9]王 蘭.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切實加強詞句教學[J].江蘇教育,1983(15).
[10]張 微.從小學一年級起重視閱讀教學[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3(6).
[11]張棣華.情動意會,潛移默化——談情感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1984(3).
[12]宛士奇.閱讀教學基本方法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1984(5).
[13]董 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
[14]崔巧云.閱讀與質疑[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0(3).
[15]賈 玲.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7).
[16]任麗艷.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4).
[17]崔秀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1(5).
[18]陳鈺年.閱讀教學的新探索[J].海峽科學,2009(4).
[19]張莉麗.淺談新課程中農村小學閱讀教學[J].新課程(教研版),2009(9).
[20]孫 娟.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9).
[21]胡春林.閱讀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點睛作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3).
作者簡介:李煥軍(1973—),女,廣西平南人,一級教師,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