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在進行教育改革,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改變。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工作,并且做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為例,對高中生人文素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了相應的探究,以此為促進高中生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66-02
引 言
人文素養作為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個人素質,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其本質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平等自由價值觀念的一種踐行表現,同時也是一種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對逐漸步入成年階段的高中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對于高中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今后道路的發展。
一、高中生人文素養存在的問題
1.存在過于功利性的思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水平雖然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在價值取向上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逐漸轉變為事業與利益兼得,人們對于物質方面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這一轉變也給高中生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高中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各種價值觀念也正處于逐漸形成階段,再加上我國對高中生所開展的教學工作之中對于人文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缺乏,思想意識開始偏離,對于未來的暢想局限于“錢”,進而導致學生過于功利性思想的出現,嚴重制約了學生精神生活的發展。
2.缺乏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高中生缺乏較高的道德水平,比如缺乏是非辨別能力,導致在對相關事物進行是非分辨的時候總是存在錯誤的觀念。同時,由于學生自身在成長的過程中過于青春有活力,無法適當發泄自己內心的各種不滿,學校又缺乏適當的引導,導致各種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各種校園傷人案和殺人案,給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阻礙,引發社會深思。因此,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國在當前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做好高中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而歷史學科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學科,可以利用歷史中優秀文化成果熏陶、啟發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其思想認識。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式
1.通過合作探究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想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水平的持續提升,不僅需要做好學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應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組建學習小組,進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并且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集體交流和討論。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學習自主性,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協作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幫助,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水平顯著提升的優質手段。
例如,在學習完唐宋歷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探究,設置“唐宋歷史進程異同點,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等開放性問題,指導學生查閱資料與小組成員共同合作探究,引發學生探索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合作探究歷史中,感受到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精神,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實現精神追求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2.在歷史課程教學中進行人文教學環境的營造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學生內心的感受,只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所學知識擁有更為充分的了解,熟知相關歷史事件在發生期間所處的時代背景,但是在了解的過程中不會出現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歷史知識進行了解方面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引發情感上的共鳴,進而促使其人文素養得到顯著的提升。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理想的教學效果,使用新型教學手段幫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濃厚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教師需要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而這其中,在課程教學期間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人文教學環境的營造,是教師需要使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鴉片戰爭”這一課知識的學習時,由于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講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影響等方面的內容,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一段屈辱的經歷和沉痛的歷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就會導致所進行的教學過于枯燥乏味,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的時候,就必須注重自己的態度和情感,并且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相應教學氛圍的營造,可以借助一些歌曲或者是視頻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比如播放影片《鴉片戰爭》,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并有效促進自身人文素養水平的提高。
3.適度延伸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嚴格的培養是促進高中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部分教師在教學期間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進度,采取的教學措施多以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死記硬背為主,只是帶領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簡簡單單的學習,對于課文知識內容背后隱藏的人文內涵的探究卻缺乏足夠的重視。這樣的高中歷史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和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成績的提升,而且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毫無益處。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做好歷史課程教學內容的適度延伸工作。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課內容時,尤其是在對學生進行新文化運動相關內容的講解時,教師為了做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不僅需要為學生講解新文化運動產生的背景、起因、經過和結果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需要根據這些基礎內容做好其中隱藏的人文內涵等相關延伸內容的教學引導工作,比如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網絡、歷史書籍等方式查找新文化運動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并對其內容進行相關的總結和歸納,最終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對于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結 語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促進高中生自身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他們思想道德水平持續提升的優質措施。因此在實際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合作探究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在歷史課程教學中進行人文教學環境的營造,同時還需要適度延伸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促使高中生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海波.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新課程(中學版),2018(12).
[2]莫利梅.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7(30).
[3]于黨生.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9(54).
[4]王曉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刊),2017(11).
[5]鄭本慶.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18(11).
[6]陳楊軍.轉變觀念,實現高中歷史有效教學[J].新課程學習(下),2012(7).
[7]王柱昆.淺議高中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2).
[8]趙軍鋒.依托歷史教材資源實施人文素養的實踐探索[J].學子(理論版),2016(15).
[9]肖 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讀書文摘,2019(8).
[10]魏謙萍.歷史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J].教育革新,2008(9).
[11]嚴天興.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人文素養[J].教育革新,2009(12).
[12]楊曉霞.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滲透[J].萊鋼科技,2006(3).
[13]廖林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探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14]李 錦.淺談《文化生活》教學中對高中生人文素養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15]唐振湘,鄒華斌.加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及途徑[J].文史博覽(理論),2012(5):85-87.
[16]梁 梅.高中歷史教學中孝道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62.
[17]張海軍.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探析[J].才智,2019(24):142.
[18]皮生莉.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156-157.
[19]陳 麗.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18(30):21.
[20]王高峰.簡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名師在線,2017(24):30-31.
[21]王云霞.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17):85.
[22]李素云.淺論高中歷史中人文精神的投射[J].中國校外教育,2019(25):108,117.
[23]李 萍.淺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2):151.
[24]靳振玲.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5(34):72.
[25]張曉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黑龍江科學,2014(10):251.
[26]王雯靜.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刊),2014(20):193.
[27]熊三倩.通過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77-278.
[28]王 娜.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109,134.
作者簡介:張秀萍(1977—),女,江西信豐人,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歷史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