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意
摘要:互聯網+環境下課堂教育模式發生改變,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智慧課堂,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改革。文章以移動互聯網為切入點,分析高校教學過程中搭建智慧課堂的措施。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2-0374-02
一、前言
智慧課堂,建立在翻轉課堂基礎上。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各項能力難度較大,智慧課堂直接建立在創造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現創新學習,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文中分析智慧課堂搭建策略,旨在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移動互聯網下高校轉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高校專業課程大多學習難度較大,呈現出理論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轉變教學模式已成為必然。但實際中部分高校教師授課過程中依然采取傳統模式,使得課堂氛圍沉悶,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部分大學生出現厭學情緒。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拉近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同時,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給學生傳遞更多信息,增加學生知識儲備,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熟練掌握各類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在生活工作中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移動互聯網教學環境下,高校教學過程中已經普遍使用信息技術,在推動教學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智慧課堂,并不是簡單的轉變授課模式與方法,而是要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利用信息技術融入合適的教學資源,將抽象理論知識具體化,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逐步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信心。同時,落實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模式,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因此研究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智慧課堂的策略十分必要。
三、高校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現狀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高校課程教學課程涉及范圍較廣,教學內容較為復雜,主要以計算機操作為主,這就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操作技能。但同時它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自身專業知識及其相關行業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學習重點,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影響該專業的發展。
(二)缺乏一定的師資力量
“互聯網+”是近幾年才逐漸普及并運用的,而目前各個高校的任課教師在入職教學時,由于社會背景的不同,對互聯網操作技術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這就導致目前學校的老師對于互聯網在教學模式中的使用也相對較少,而“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則需要學生和老師都要有一定的專業相關知識及一定的實踐經驗。這就給教學改革模式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三)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完善
根據調查,我國目前高校課程大多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二者進行結合。而當今社會的大部分學生則是精通操作性技術,對于相對枯燥的理論專業知識并沒有興趣。老師在教學時并沒有很好地利用網絡技術將兩者結合起來,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也沒有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牢固,沒有做到均衡發展。
四、移動互聯網下高校智慧課堂現狀
(一)課堂上信息技術使用不當
高校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兩者整合初期部分教師過于依賴計算機,并且根據傳統教學模式,將計算機上的內容讀給學生聽,縮短師生交流時間,無法有效控制課堂。此外,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利用計算機信息便利性的特點,開展題海戰術,讓學生訓練,使得學生學習負擔加重。這類不正確的信息技術使用方法,無法順利達成整合信息技術與高校課程的目的,也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沒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展開,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全面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但實際中效果不理想,部分教師受到長期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僅利用信息技術的基本功能,比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沒有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情況從根本上阻礙智慧課堂的搭建,不利于落實教學改革目標。
(三)課堂上信息技術的使用問題
因為教學視頻具有動態性、可視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與長處,這不僅可以代替傳統模式的講授,也能對其進行升級和改造,可是教師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受到技術水平和設計水平的限制,當下往往只采用簡單的PPT,以這個為主,并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課堂改革的順利進行。教師應學會借助高科技手段進行教學,也要有較高的信息素養,會使用計算機的常用軟件,所以,教師需要跟緊時代的步伐和社會的需求,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五、移動互聯網下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一)發揮翻轉課堂的作用
對于翻轉課堂來說,知識的傳授不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而是大部分采用由教師編輯的視頻進行課后觀看與學習。這些微課視頻有的是教師自己進行整理編輯的,還有一些是網絡上的優秀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高校教師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要有目的性地進行選擇,視頻時間不宜過長,盡量控制在10到15分鐘;而且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有理論知識的相關概念。教師也可以把一些優秀筆記在視頻上進行展示,進而提升高校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水平。
(二)做好智慧課堂的搭建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搭建智慧課堂,可以融合傳統課堂、翻轉課堂的優勢,有效解決教學模式與移動信息技術之間的矛盾,使得課堂教學與移動信息技術之間有效融合。
1.優化數據,提供決策。智慧課堂建立在信息技術平臺基礎上,利用動態數據收集與挖掘的方式,全面掌握學生學習過程與效果,方便教師依據數據進行教學決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務部門也可以依托數據調整課程內容,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2.借助設備環境交流。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師生交流互動更加靈活,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溝通方式呈現多元化,交流方式也愈加豐富。除了傳統課堂上師生互動外,還可以利用平臺交流,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全方位溝通。
3.建設學科資源信息庫。智慧課堂的搭建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包括視頻、圖片、語音等,依據學生學習能力與個性化差異智能化推送相應的學習資料,全面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教學,促進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高校通過建設學科資源信息庫,不斷豐富信息資源內容,方便教學活動開展。
(三)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多運用情境教學、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模擬操作中擺脫固定思維方式的束縛,勇于創新和挑戰,將機械功能做到更好、更有特色,從而創造出高質量高水準的服務產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做好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程專業教學時,要圍繞課堂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利用自由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高校專業內容。高校專業教師授課時,要考慮學生差異性與特點,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教師依據學生情況將其分成若干小組,提高高校專業課堂教學質量。
六、結語
總之,隨著移動互聯網轉型設計,智慧課堂模式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引入合適的教學方法,推進智慧課堂模式的構建,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邵煒茜,馬岳.智慧課堂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模式研究——以透視與制圖課程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3):132-134.
[2]馬萍,楊佳.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9):158.
[3]李高杰.移動互聯網下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電腦迷,2018,(02):165.
[4]陳婷.“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