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釅
摘要:新形勢下,本科教學評價應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指導思想,建立與育人理念統一的教學評價模式。在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本科教學評價應從“評教”向“評學”轉變,以多元化評教模式為著眼點,進一步完善學生評教機制,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推動文化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教學評價;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理念;學生評教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2-0341-02
一、本科教學評價指導思想與理念
1.高度重視大學教學評價指導思想和理念,這是根本性和實質性的問題。教學評價的目的和導向是什么,能否反映我國新時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價值觀嗎?價值觀不同,評價的著眼點就不同,就可能出現評價范疇和方向的變化。這些問題如果沒搞明白就盲目評價,導致教學評價出現消極作用。中國大學教學評價首先應該遵循我國大學教育思想,把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形成正確的方向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大學教學評價必須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才培養價值觀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緊緊把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核心目標,將其始終貫穿教學評價的所有環節,以保證人才培養方向的正確性。
2.評價技術層面同樣需要正確的理念引領。一定的教學評價理念決定一定的教學評價觀,而教學評價觀引領著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和制定。在教育國際化視野下,國內本科教育逐步完成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教育教學評價最直接也最科學的對象和目標應該是接班人是否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高質量的發展?如果是,表明教育是成功的,否則就需要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進。基于“教”的評價機制無法反映“學”的結果,無法反映作為教育結果的接班人這個“果”的質量。因此,大學教學評價的技術指標應該從“教”向“學”轉變,遵從“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二、國內本科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評價無法適應現代大學人才培養理念
在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之下,我國的本科院校普遍推行“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其實質就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而不是簡單地將教育變成對學生一切主觀愿望的服從。這就要求教育教學評價主體的選擇、指標體系的設置、評價方式方法都應充分體現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評價體系設計中把學習效果作為教學評價的中心和目的。但現有的教學評價沒有站在這個立場,很少有高校從學習效果角度設計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各層級評價主體把評價焦點都集中在“教”的方面,明顯偏離“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這就造成教學評價的著眼點偏離人才培養理念,導致評價結果無法準確反映或者體現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和準確信息,使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流于形式。真正地從“教”到“學”的轉變,必然要伴隨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做出自我調整,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才能得以較好的發揮。“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如何準確地觀測學生學習效果成為教學質量評估的關鍵。顯然,學習效果比教學效果更能提供真實而有效的教學質量信息,激勵學生的學習活力和發展動力。以學習效果為評價中心的教育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在校生的學習產出質量,也應關注畢業生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
(二)教學評價模式科學性不足
大學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獲取教育產出(即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方位的質量和發展信息,以便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它涉及評價主體的水平能力、教育觀、專業出身、主觀視角、情緒、人際關系、年齡、所處地位等,還與被評價者的主觀意識、能力水平、道德水平、個人發展狀況、人際關系、網絡文化等相關。現有的教學評價模式并不具備上述特征,意味著目前流行的教學評價模式缺乏嚴格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目前,我國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獎懲性評價模式,這種評價側重已經完成的教學過程,以獎勵和懲戒為工具和目的,存在諸多弊端。有人提出要進行發展性評價,依據教學目標,關注教育過程,實施及時反饋。這種模式將教學評價的功能轉變為對教育者的激勵,受到廣泛的好評。但該模式以教師發展為價值取向,忽視了對“學”的評價[3]。無論如何,上述模式都是基于對教師“教”的評價,不是對“學習效果”的評價,無法真正反映教學評價的目的。大學除了知識和技能傳授,更重要的在于培育靈魂和思想。如果僅僅著眼于對教育者的監視、監督和獎懲,這種教學評價就會演化成一種落后的大學文化。
(三)學生評教模式亟須完善
學生評教已經成為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主要機制。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評教分數,學生對于好的教學的看法存在學科差異和個人能力問題。教學評價應遵循學生自評為主、評教為輔的評價模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識能力、社會閱歷,學生評教應嚴格限制在某些大學生能力可及的層面,如教師的政治見解、教學態度、教學技巧、教學規范性、親和力、答疑解惑等,而不是側重對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評判。
三、本科教學評價設計應關注的問題
(一)“評教”向“評學”轉變
在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指導下,本科教學的目標是為學生獨立發現和構建學問創造優越的條件,保證并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本科教學評價應從以“評教”為中心向以“評學”為中心轉變,即從關注教師傳授知識向關注學生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這就要求在教學評價設計上毫不猶豫地放棄純粹的“評教”模式,將教學評價重心轉移到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上,并與“評教”環節有機結合。
(二)評教模式多元化,評教反饋系統化
構建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必須相信和依靠廣大師生,獲得教師和學生的廣泛認同、支持,高度重視評價主體的主觀意識、價值取向、學術能力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高等學校教育質量評價的復雜性,要求教學評價宜采用多元化評價模式。按照教學質量體現的層面和方向,設計一種綜合的、分層級的教學評價系統,每個層級結構應包含多個子系統,設計多維度的評價內容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同行專家、教師、在校學生、畢業生。重視不同評價主體的特點,依據不同評價主體具有的認知特點,分別設計相對獨立的評價內容和標準。
(三)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本科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即立德樹人為第一要務。這就要求我國大學培育的人,首先要具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因此,在“評學”為中心的大學教學評價中,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為重要考評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學校層面的工作,也不僅是人文社科教育教學任務,更是大學每一門課程、每一位教師和管理者應該重視和踐行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沈小碚.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與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4):98-103
[2]張俊超.本科教育變革與大學生學校效果測評[J].中國高等教育,2013,(11):44-46
[3]王若梅.近十年國內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研究與實踐綜述[J].江蘇高教,2008,(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