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炬波 薛洪巖 姜丹
【摘要】? ?股權質押因其審批程序便捷、質押后控制權不受影響等優點,已成為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重要手段,而現有關于股權質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對公司價值、審計風險等經濟后果的研究,很少有直接研究股權質押與研發支出相關的文獻。文章基于融資約束、風險控制、產權性質視角,運用委托代理和控制權私人收益等理論,研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行為是否會對企業研發支出產生影響。分析得出當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時,上市公司更可能減少研發支出;同時考慮到產權性質問題,得出相對于非國有控股企業,國有控股企業能弱化股權質押對企業研發支出的負相關影響。
【關鍵詞】? ?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研發支出;產權性質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5812(2020)04-0046-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資源型、粗放型增長模式給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制約,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十九大確立了將創新作為首要任務的發展理念。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力已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戰略布局。因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塑造核心競爭力,同時可以帶動社會經濟的增長、提升國家整體實力,使之在全球化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而企業研發投資決策在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學術上已經有很多關于企業研發支出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稅收激勵政策、政治環境、股權結構和高管特征等方面,鮮有研究關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研發支出的影響。
對于大多數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說,企業的生產經營以及研發支出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然而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時間過長等問題嚴重限制了企業能夠獲取的資金數額,成為束縛我國企業發展的首要原因。我國在1995年頒布的《擔保法》《物權法》中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股份”可以質押,正式確立股權質押制度,為解決融資這一難題找到了新的途徑。由于股票權屬清晰、流動性強,質押股份僅進行質押登記而無需過戶,質押后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和決策權并不受影響,因此股權質押業務深受股東和金融機構青睞,已成為上市公司股東在資本市場進行二次融資的重要途徑。但股權質押在給上市公司帶來融資便利的同時,也使控股股東面臨著控制權轉移的風險,導致控股股東在股權質押后風險承擔水平降低,因此為避免喪失控制權或獲取最大利益,會采取保守經營策略,盡量將資金投向風險較小、回收期較短的投資項目中去。而企業的研發投資活動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會占用企業大量的資金,加劇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同時,研發活動還存在投資回收期長、研發風險高等問題,且研發的成功與否對股價會造成劇烈影響,因此,控股股東在股權質押后是否會通過削減研發支出來降低股權質押帶來的控制權轉移風險?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從融資約束的角度
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創新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前提下,企業無疑會增加自身的研發支出,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研發支出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融資約束的影響。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對融資約束與研發支出的關系進行論證。韓旺紅、馬瑞超(2013)研究發現融資約束是影響非國有企業研發支出的重要因素[1]。彭中文、韓茹(2016)通過對2007—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融資約束與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支出產生呈負相關關系[2]。鄭妍妍等(2017)研究發現企業融資能力對企業的研發投資支出具有顯著正向作用,企業融資能力每增加1%,企業的研發投資支出將增加0.34%[3],這表明企業的融資約束越小研發支出越多。余明桂等(2019)研究發現融資約束是抑制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4]。
以上文獻證明了融資約束對企業研發投資的抑制作用,而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往往代表其資金短缺、融資約束比較大。通過股權質押進行融資是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直接原因[5](艾大力、王斌,2012),但控股股東一般不會優先選擇股權質押進行融資,因為股權質押雖然有助于控股股東將“經濟存量”轉化為“經濟能量”[6](王斌等,2015),但其也存在控制權轉移風險且屬于負面消息[7](謝德仁、廖珂,2018)。但當控股股東面臨融資約束問題(尤其是民營企業)從其他渠道無法融得資金,其仍然會選擇股權質押進行融資[8](陳澤藝、李常青和黃忠煌,2018),所以股權質押往往意味著控股股東面臨著嚴重的融資約束問題[9](李旎、鄭國堅,2015)。同時,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可知,公司治理問題分為兩類:第一類代理問題是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第二類代理問題則是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我國由于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很多上市企業的股權結構相對集中,因此產生了控股股東的概念,控股股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可以更好地監督代理人。這樣就緩解了第一類代理問題,但也引發了第二類代理問題,這時控股股東就可以享受到控制權私人收益。控制權私人收益是指控股股東利用自身控制權的優勢享有中小股東不能享有的收益,主要表現為控股股東利用控制權優勢獲取超額利潤、轉移公司資源和排擠中小股東等,通過侵占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最終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控制權私人收益的來源主要得益于控股股東的兩權偏離,即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而股權質押會導致控股股東的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分離加大,侵占動機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融資約束[10](徐壽福等,2016)。企業融資約束大,意味著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導致企業投資無法達到最優水平。因此當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時,企業更可能減少研發支出。
三、從風險控制的角度
根據投資收益理論,最優的投資策略應當是接受所有凈現值為正的項目而放棄凈現值為負的項目,但不同的風險承擔能力,會不同程度地偏離最優的投資策略,這就是風險承擔問題在企業研發支出上的反映。Hilary 和 Hui(2009)發現風險承受能力強的企業會有更多的研發支出和更高的研發熱情[11]。唐清泉等(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的風險偏好會影響企業的研發熱情[12]。李文貴等(2012)將企業對研發項目的選擇視為風險承擔的表達,認為更高的風險承擔水平意味著管理者更少放棄高風險但預期凈現值大于0的研發項目[13]。Hambrick 和Mason(1984)的高層梯隊理論認為控股股東在企業的戰略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重要的研發支出不可避免地受到控股股東偏好的影響[14]。控股股東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個人的收益與成本情況來進行投資決策。
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可能引致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風險,同時也會使股價崩盤風險增加,從而導致上市公司更不愿意去承擔風險,迫使公司采取保守經營策略。如果上市公司可以承擔較高水平風險,那么它就可能會有較大規模的投資,特別是研發支出投資。而研發支出是具有不確定性高、投資風險大、資金需求多等特點[15](侯專政,2001)。一旦研發失敗,相當于向市場傳遞了投資失敗的信號,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和未來增長預期,造成投資者撤資等不良后果,并很快波及上市公司股價,而股權質押業務的關鍵因素是股價[16](夏婷等,2018)。根據2018年修訂的《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規定,在股權質押過程中,資金融出方可以根據資金融入方的資信、擔保等情況,確定基準質押率、預警線和平倉線,當股價跌至預警線時,資金融出方有權讓資金融入方追加擔保或者提前贖回質押股票,而當股價跌至平倉線時,資金融出方可在二級市場拋售或者拍賣股票,從而導致控制權轉移。但A股市場存在殼資源價值和控制權私利,因此股權質押的控股股東有強烈動機降低控制權轉移風險——維持股價穩定[17](李常青等,2018)。由于企業控股股東可以決定企業的各項經營決策和融資行為,因此控股股東在股權質押后為規避這一風險減少研發支出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并且對研發支出的縮減也可以進一步刺激股價。同時,研發活動的“投入-產出”過程比較漫長,完整的創新研發活動要經過創意思想形成、研究開發階段、中試階段、成果產出階段、市場營銷階段和創新技術擴散階段等一系列投入到產出的過程,加上中間無數次的失敗調整,導致整個研發投資期極其漫長,投入的資金很難在短期內收回。雖然研發投資可使上市公司在與同行競爭中占有優勢,但控股股東在面臨控制權轉移的威脅下,可能會更看重短期業績,從而對公司的研發投資決策產生一定影響。一旦股票價格下跌達到預警線甚至平倉線時,會直接影響到股東現金流的短期流動性,而且可能產生信用違約風險。因此在如此高的風險條件下,控股股東將其持有的股權質押后會更加謹慎,避免將質押獲取的資金用于高風險的研發投資中去。因此,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更可能會減少研發支出。
四、從產權性質的角度
我國上市公司可以根據控股股東產權性質劃分為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公司,非國有控股公司大多是家族企業,相較于國有公司,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的關系存在明顯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市場特征,其控股股東所作出的公司決策往往是為了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其更可能為了降低風險而減少研發投資[19](蘇坤,2017)。而國有公司的產權相對不清晰,其管理者在制度決策時受到嚴格的約束,同時不享有剩余索取權,相比于非國有公司其減少研發投資的動機不強烈。因此,與非國有控股公司相比,國有控股公司減少研發投資的動機相對較弱。
另一方面,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具有較大差異,從而對研發投資的多少產生很大影響。當上市公司進行股權質押時,一旦股價大幅下跌需要追加擔保,國有控股股東能憑借與政府的天然聯系很容易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同時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相關制度對國有股權轉讓審批程序或者拍賣程序、價格等各個環節均有較多限制條件,因此質押后即使無力追加擔保,也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中規定的相關程序變現后清償,不能強制平倉國有控股股東的被質押股權,所以國有控股股東具有較大的抵御股價大幅波動風險的能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制權轉移的風險。同時,即使預期控制權會發生轉移,國有企業的控股股東與質權人之間也有較大的協商空間,國家有關機構和部門也會采取各種補救方式幫助控股股東以非市場化的方式化解危機,這就緩解了控制權轉移風險給國有企業控股股東進行投資決策時帶來的壓力。而民營企業則不同,其應對控制權轉移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一旦將股權質押后控股股東出現了控制權轉移風險,控股股東只能尋求其他方式來緩解自身面對的財務困境和資金壓力,尤其在控股股東控制權較大、股權質押比率較高的情況下,股東只能利用自己對公司的控制權盡可能避免選擇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或者直接侵占公司的資金。
五、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股權質押行為是控股股東面臨融資約束時采用的融資手段,從融資約束角度來講,融資成本太高導致企業投資無法達到最優水平,從而削減研發支出;從風險控制角度來講,控股股東為了能夠盡快收回資金償還貸款,會更加厭惡風險,導致控股股東質押比率越高,越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中去;從產權性質角度來講,國有控股企業的天然政治優勢使其能更輕易地獲得融資,從而增大對股價波動的抵御能力,降低控制權風險,對股權質押與研發支出的負相關關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擴展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自身的融資約束。我國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融資約束較大,導致企業在進行融資時不僅無法短時間獲得融資,而且融資成本也相對較高,無法滿足企業迫切的資金需求,使得市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新興的股權質押雖然審批程序便捷且融資成本低,但這種低成本的融資方式在給企業帶來融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控制權轉移等風險。因此,決策者應當提高現有的融資方式效率,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避免企業依賴單一的融資方式,從而避免股權質押融資給企業帶來的高風險,同時融資約束的降低也有利于企業更好地進行研發等投資,為加快我國創新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相應貢獻。
第二,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股權質押雖已成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可為企業籌集投資生產所需的資金,但質押后控制權與現金流權分離加大,委托代理問題加劇,導致控股股東侵占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的動機增強。同時,控制權轉移風險以及股價崩盤風險的提高會影響控股股東的投資傾向,使其會為了維持公司短期股價的穩定而犧牲長遠利益(如削減研發支出)。因此,管理者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監督作用,對控股股東做出的不合理決策要及時制止。同時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使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都能夠得到保證,短期發展目標與長期發展目標兼顧,建立長期有效的企業研發活動機制。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第三方監管作用。股權質押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現有的法律法規還無法滿足和規范股權質押大規模的發展。因此,政策監管部門應當盡快出臺針對股權質押更為具體的操作細則和法律法規,設置更加全面的股權質押標準,提高質押雙方信息公開透明度,質押后還要詳細披露質押期限和資金投向,以便投資者了解,降低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同時,要關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后與上市公司間的資金交易,特別是多鏈條持股、質押資金用于自身或第三方的情況,當出現資金濫用或股東侵占行為時,要在審計報告中提請投資者注意,保護投資者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免受侵害。
【主要參考文獻】
[ 1 ] 韓旺紅,馬瑞超.FDI、融資約束與企業創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02):104-110.
[ 2 ] 彭中文,韓茹.融資約束、公司治理與研發支出——基于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0(03):66-70.
[ 3 ] 鄭妍妍,戴曉慧,魏倩.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投資——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微觀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05):58-66.
[ 4 ] 余明桂,鐘慧潔,范蕊.民營化、融資約束與企業創新——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證據[J].金融研究, 2019,(04):75-91.
[ 5 ] 艾大力,王斌.論大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財務:影響機理與市場反應[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04):72-76.
[ 6 ] 王斌,宋春霞.大股東股權質押、股權性質與盈余管理方式[J].華東經濟管理, 2015,29(08):118-128.
[ 7 ] 謝德仁,廖珂.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8,(08):21-27.
[ 8 ] 陳澤藝,李常青,黃忠煌.股權質押、股權激勵與大股東資金占用[J].南方金融,2018,(03):23-32.
[ 9 ] 李旎,鄭國堅.市值管理動機下的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融資與利益侵占[J].會計研究,2015,(05):42-49.
[ 10 ] 徐壽福,賀學會,陳晶萍.股權質押與大股東雙重擇時動機[J].財經研究,2016,42(06):74-86.
[ 11 ] Hilary G,Hui K W.Does Religion Matter in Corporate Decision Making in America?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3(3):455-473.
[ 12 ] 唐清泉,徐欣,曹媛.股權激勵、研發投入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31):77-84. (下轉第41頁)
[ 13 ] 李文貴,余明桂.所有權性質、市場化進程與企業風險承擔[J].中國工業經濟,2012,(12):115-127.
[ 14 ] Hambrick D.C.,Mason,P.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93-206.
[ 15 ] 侯專政.發展風險投資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J].中國財政,2001,(03):44-46.
[ 16 ] 夏婷,聞岳春,袁鵬.大股東股權質押影響公司價值的路徑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8,40(08):93-108.
[ 17 ] 李常青,幸偉,李茂良.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現金持有水平:“掏空”還是“規避控制權轉移風險”[J].財貿經濟,2018,39(04):82-98.
[ 18 ] 蘇坤.終極股東超額控制對公司研發投資的影響——產權性質的調節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7,34(06):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