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摘要:隱性課程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學校的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各種教育影響因素,它廣泛地存在于中小學校的各領域、各場所和各環節中,具有彌散性、內隱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課程特點。隱性課程開發建設應以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方向引領,在隱性課程開發建設過程中,明確政治方向和道德價值,凝聚核心文化,規范行為活動,實現通過加強隱性課程開發建設促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中小學;隱性課程;立德樹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課程建設的持續完善,學校如何通過隱性課程的建設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中小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的核心問題之一。下面針對隱性課程的內涵、特點、影響以及隱性課程建設的育人方法、目標達成等問題進行研究。
一、隱性課程的內涵和特點
隱性課程,又稱為潛課程、潛在課程或隱蔽課程,它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產生的一個附屬概念。如果說顯性課程主要是指學校開設的各類學科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等課程,那么隱性課程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學校的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各種教育影響因素,這些教育影響因素可以籠統地概括為受教育者所在學校的教育環境,具體包括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文化、人際關系和教師情操等,是受教育者有意或無意接受的價值、態度、信仰等知識的要素總和。所以,隱性課程的內涵可理解為學校環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對于隱性課程而言,它廣泛地存在于中小學校的各領域、各場所和各環節中,具有彌散性、內隱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課程特點。隱性課程的這些特點與顯性課程不同,所有的顯性課程都直接體現或間接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內涵,對師生來說都是積極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隱性課程的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它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是可預期性與非預期性的統一。
鑒于隱性課程的內涵及特點,要求中小學校必須重視和建設好學校的隱性課程,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育人功能,創造學校整體健康的隱性課程育人環境,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二、隱性課程建設應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問題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而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各級各類教育都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進行具體研究和落實。
學校是對學生開展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發展成長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對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具體核心內容和育人任務,而這種具體核心內容的達成與育人目標的實現又是通過課程的實施來落實的。從教育的大課程角度看,中小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可以視為課程。也就是說,從踏入校園起,到離開校園止,學生的所有活動都是在學校受課程影響的過程,這種學生整體受影響的教育課程,從其形態上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大類課程。因此,相對學生受教育而言,不論是顯性課程還是隱性課程,都是學校影響學生的主要課程。換言之,學生在校園中既要接受著學科教學等顯性課程,還感受著學校隱性課程的潛在影響。學生在學校只有接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雙重影響,才是在學校接受的完整教育過程,二者不可分割。
從課程實施的功能上看,學校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給學生的呈現方式、影響角度和具體價值各不同。學校的顯性課程主要是通過具體學科的有效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校的主要課程;學校的隱性課程既有顯性課程外化的必要補充和部分延伸,又有學校內隱的、持續的文化影響與熏陶,是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承載著對學生行為習慣、品格修養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學校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都擔負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的隱性課程建設自然應以落實好立德樹人為具體方向。在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方向引領的大前提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學校涉及的所有育人行為和所有育人環節,都要進行有效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這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傳統價值和實踐成果。
三、隱性課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方法
新時代中小學校隱性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礎上,重點要在以下幾個途徑實施。
(一)明確政治方向和道德價值
隱性課程開發建設,首先要以立德樹人為政治方向和道德價值,通過對顯性課程的外化補充和部分延伸,引領開發建設隱性課程。具體做法可以把學校顯性課程分成四大類別,然后根據不同類別顯性課程的外化補充和延伸進行隱性課程的開發建設。比如學校通過人文社會類課程(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外語)的外化補充和部分延伸開發建設隱性課程,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通過活動滲透實現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通過體育與藝術類課程(音樂、美術、書法)的外化補充和部分延伸開發建設隱性課程,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思想、情趣與意志;通過自然科學類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外化補充和部分延伸開發建設隱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的精神;通過勞動實踐課程,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凝聚核心文化
學校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核心文化的價值引領,做好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傳承與發展。具體做法是學校通過對已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辦學特色的傳承,守正創新,培育學生優秀的內在品質,提升發展質量。比如把隱性課程建設開發與校史、學校精神及著名校友的事跡有機結合,通過對學校文化的挖掘與提煉,形成學校自己的特色文化,讓學生直接感受到身邊人、身邊事的影響力,形成積極奮進的向上精神和健康心理;學校還可以把隱性課程建設開發與學校各類活動、重大紀念日及傳統節日等有效整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教育,學會合作,實現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堅定理想信念與頑強奮斗精神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學校還可以把隱性課程建設開發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班團隊會、各類專題教育等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班隊會中、專題活動里體驗積極的行為與健康的心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三)規范行為活動
隱性課程開發建設,還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行為活動的核心引領,進行具體落實。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通過努力打造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用學校特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學生,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生活習慣。
二是把隱性課程開發建設與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升教師的道德與修養、弘揚優秀教師的時代精神融合起來,通過優秀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發揮出教師本身獨有的德育資源,實現教師對學生美好人格的影響和正確價值觀的引領。
三是通過完善的、科學與人性化的各項制度建設,規范好學生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校園秩序、和諧的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強化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隱性課程建設還應該與新時代對中小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有機結合起來,與當前學校課程改革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與本學校、本地區優秀歷史文化和人文特點有機結合起來,與學校辦學特色高度融合起來,使中小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四、隱性課程建設成果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有效實現
中小學校隱性課程建設的最終成果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有效實現,這主要反應在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上。從宏觀維度上講,中小學校立德樹人的有效實現,是學校通過長期隱性課程的建設,最終積淀成一種學校獨有的、持久的、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文化力量是維系和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恒久內隱力,是助推學校持續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
從微觀維度上講,中小學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有效實現是學校通過制度文化的建設和日常規范管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通過美好、和諧、高尚人際關系的搭建,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學校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積極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和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等。
中小學校的隱性課程建設既是實施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載體,關系著學校人心的凝聚和文化的形成,也是推動學校特色發展的靈魂所在。為了建設好隱性課程,學校在落實好各類課程的同時,應該做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效銜接和影響互補,通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領隱性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把立德樹人貫徹于學校各領域、各場所、各環節、各時段的隱性課程之中,發揮隱性課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特殊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徐潔.學校課程分類存在的問題、對策與應用[N].中國教師報,2018—5—9.
[3]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
[4]朱云海.隱性課程的價值取向及其開發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13(5).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