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加強學生養成教育,通過構建制度體系,保持常態化的約束,凝聚教育合力,聚焦核心素養,創造德育一體化的良好環境,為學生的成功未來奠基。
關鍵詞: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養成教育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教育中的“硬核”指標。但行為規范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很多與原生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都有很大關系。如何加強行為規范養成往往是德育工作者頭疼的難題,需要多方合力,構建德育一體化體系,踐行“三全”德育,助力養成教育。
一、 全程德育,夯實習慣養成教育基礎
由于泉港新區城鎮化的步伐起步較晚,我校作為一首二級達標校,生源素質總體一般,大多來自農村和周邊城鄉接合部。學生在剛剛入學時行為習慣上存在著原生家庭教育和之前求學階段帶來的偏差。尤其是學生中因父母外出或家庭離異等因素,隔代撫養和單親家庭占一定比例,孩子無人看管,家庭教育缺失,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給學校的養成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生源現狀,我們有的放矢,通過全程德育,從五個方面抓養成教育。
(一)把好入口關
新生入學教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學校、新學段的重要契機。我校每學年定期對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軍事訓練和常規制度學習,從儀容儀表、宿舍內務整理、手機規范使用、校規校紀、學習規劃和引導等環節入手,讓學生盡快適應,為新的學習生活開個好頭。學校組織師生共同學習與討論學校的“三風一訓”,學唱校歌,進行校歌演唱比賽,宣傳學校勤奮拼搏的“紅土精神”,組織新生參觀校史展覽館,了解校史校情,增強新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筑牢制度關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應定出嚴格的制度約束學生。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青少年處于各方面的轉型發展時期,需要嚴格的制度約束,讓學生懂規矩,守紀律,做一名文明學生。通過制定一系列涵蓋師生規范要求的德育制度,如《學生公寓管理辦法》《班風評比細則》《跑操評比方案》等,各班級引導學生制定班級公約、宿舍公約,促使養成教育具體化、責任化、制度化。教師用制度嚴格要求學生“一以貫之”,經常性的“舉案說法”,用學生身邊的違紀現象提醒學生,發揮制度的剛性,使制度成為監督約束學生行為的“法律”。
(三)嚴把執行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尤其是養成教育重在細節,重在常規,更需把各種規范要求落到實處,其間的煩瑣確實也容易導致虎頭蛇尾。很多設想、方案執行難、落地難,最終不了了之。如文明班級、文明宿舍、跑操優勝班級等這些評比,需要每天認真地執行,做到公平公正,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需要學校德育一體化的理念推行和體系構建,需要學校從上到下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和投入,考驗的是德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情懷。
(四)突出責任關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其中責任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當前中學生存在個人責任弱化、個人意識重,集體責任弱化、紀律公德意識低下;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弱化,缺乏正能量的問題。在日常教育中要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逐步內化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二、 全員德育,拓寬習慣養成教育外延
德育不是空中樓閣,生活是德育重要素材。要通過加強德育環境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打造文明校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強化實踐體驗,凝聚家校合力,提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效。
(一)加強德育環境建設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主動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校園布局規劃合理,建筑設計既注重實用性,也注重藝術性。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利用原本校園里的一個池塘,打造了一座假山、小型瀑布和一座橋,以熱心助學的愛國華僑張文元先生名字命名,假山命名為“文鼎山”,石拱橋命名為“歸元橋”,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校園內芳草如茵,綠樹相映,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文環境建設。在樓道走廊、教室懸掛激勵性的名人名言,懸掛校友美術作品,在草坪、運動場圍欄上掛上富有人文關懷且教育性強的警示語或名人名句。每天利用校園廣播電臺,介紹經典書籍和美文鑒賞。加強班級文化、宿舍文化建設,踐行文明環境大家共建,文明成果大家共享的理念,推動文明創建的參與面、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強化實踐體驗
要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干,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一是開展志愿服務。積極組織師生參與校內外志愿服務,開展義務植樹、交通安全宣傳勸導、愛心幫扶、創建文明城區等活動。二是開展寒暑假道德實踐行動。每年寒暑假要求學生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參與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三是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在研學實踐中滲透習慣養成教育,重點滲透團隊意識、紀律意識、愛護環境、熱愛家鄉等文明素養,引導學生在行中學,學中悟。
(三)加強家校聯系
習慣養成需要各種教育力量一致,共同發力,尤其是家庭和學校之間。一是每學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和家長互相寫信,敞開心扉,把心里話講出來,增進親子關系的溝通和了解。二是成立了“家長學校”,舉行校園開放日活動,向家長傳授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同時成立家委會,每學期表彰優秀家長。三是堅持入戶家訪。心靈的距離就等于腳下的距離,老師實地家訪,了解學生成長生活的環境,與家長、孩子促膝談心在當前信息社會下更顯得難能可貴。家訪時,引導家長關注學生行為習慣,詢問學生作息習慣,檢查學生日常內務和家務完成情況。
三、 全面德育,構建習慣養成教育體系
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需要我們從思想源頭、活動滲透、多元評價等各個環節共同發力,全面德育,構建習慣養成教育體系。
(一)抓思想教育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習慣養成中學生的道德因素作用很大,道德的形成需要外在的約束,也更需要學生內心的主觀自覺。一要以理服人。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對老師、家長的話帶有“免疫力”,尤其是對嘮叨的話非常反感。以理服人,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抓住教育契機,以喜聞樂見的載體和方式,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對話,態度真誠,避免老調重彈。二要言傳身教。“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身教重于言傳,當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真正打動了學生,學生自然對教師敬重、信服,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朝夕相處,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
(二)抓自主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自主管理是新形勢下班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養成教育的歸宿點。在班級管理中引入自主管理,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強引導,宏觀調控,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管理,讓學生從中學會如何管理、學會自我管理,在集體中做好自己,服務集體。在班級自主管理中,要制定班級崗位考評制度,做到評價公平合理,獎懲分明,注重激發前進、向上的內驅力,將“他律”轉化為“自律”。通過自主管理,班主任不必事必躬親,解放了自己,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認識到每個人的重要性,從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律意識,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效果。
(三)抓德育活動
活動是載體,是第二課堂,在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學校要統籌規劃,根據養成教育的目標,設計好活動。重“日常”、重“細節”,依據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重要傳統節日,開展美麗校園創建、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愛國主義讀書教育主題活動、校園體育藝術節、勞動實踐教育、校園社團活動等,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思想碰撞和情感的火花,使學生在大千世界、悠悠文化中滋養心靈、涵育德行。
(四)抓多元評價
評價是一門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師生的多元評價更是迫在眉睫。高中選課走班背景下,要逐漸建立班主任負責制和學科教師首遇責任制相配合的機制,把德育工作納入學科教師的評價,真正構建德育一體化的體系。學生層面,要圍繞綜合素質評價,把行為規范納入五個維度的過程評價,評價主體上有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角度,做好結果運用,切實發揮制度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努力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功,個個成為成功者,使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項活動堅持21天會成為習慣,而能堅持90天,就會成為穩定的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長期堅持,反復抓,抓反復,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我校將不斷探索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規律和模式,通過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通過構建制度體系,保持常態化的約束,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凝聚教育合力,創造德育一體化的良好環境,聚焦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成功未來奠基。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教育部頒布,2016,10,13.
[2](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
作者簡介:
郭建忠,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