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忠
【摘要】普通教學班日常合唱課教學與各類專門合唱團的排練存在目標、對象、內容、時間等方面的不同。在借鑒合唱團排練方法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合唱興趣,認真落實音樂教材學段要求,靈活運用更加恰當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策略,全面提升學生合唱水平,切勿把合唱教學課上成合唱團排練課。
【關鍵詞】合唱團排練?合唱課教學?方法策略
一、兩種合唱教學的不同
1.目標不同
合唱教學是學校音樂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合唱課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音樂素養,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情操。合唱團的排練除了有合唱教學共同的目標外,還具有更高的目標,更多的是有任務的,或是參加比賽,或是參加演出,更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唱歌方面的特長,展現合唱藝術魅力與活動成果。
2.對象不同
合唱課教學參與的對象是班級全體學生,他們的音樂能力差距大,演唱水平參差不齊,有對合唱感興趣的,也有不喜歡合唱的,有的是學校、班級的小歌手,有的卻是“五音不全”的。合唱團的成員多是熱愛唱歌喜歡合唱,有這方面專長與基本條件,屬于少數人群。
3.內容不同
目前,小學音樂教材從二年級就加入了合唱欣賞和簡單合唱曲目,隨著年級的升高合唱比重越來越大,但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簡單易唱的,不像合唱團唱的曲目那么難。合唱團所演唱的曲目有一定的難度,有的甚至難度很大,聲部多,演唱技能技巧要求高,表現力豐富,排練的過程也是艱苦的,要求精益求精。
4.時間不同
合唱課教學只是穿插在每周一兩節的音樂課中進行,音樂課中還包括歌唱、器樂、欣賞等其它教學內容,而合唱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占教學時數比重小,因此學習時間是十分有限的。而合唱團排練,往往是單獨安排專門時間進行,每周有一到兩次,甚至更多,每次排練一般在一個小時以上,時間相對有保障,如果有緊急任務,還會臨時增加排練時間。
由于存在以上幾方面不同,在恰當借鑒合唱團排練方法的同時,合唱課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合唱興趣,認真落實音樂教材學段要求,靈活運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策略,才能全面提升學生合唱水平。
二、有別于合唱團排練的合唱課教學
1.注重培養學生合唱興趣,營造課堂合唱教學氛圍
(1)課堂教學培養興趣
在音樂課堂合唱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感受一些中外著名合唱團演唱的作品入手,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與體驗樂曲的旋律美、和聲美、意境美,逐步領會音樂的妙處,激發他們“想唱”合唱;可以從創設情境入手,讓學生沉浸在教師創設的情境里,在體驗情境中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感受過程中建立合唱的聲響,享受合唱的樂趣;可以從選擇材料入手,挑選一些簡單、好聽、熟悉的兩聲部作品進行教學,盡可能在一節課中完成,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可以從教學手段入手,通過趣味性、多樣化、多維度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玩中練唱,過程充滿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對合唱教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2)課外活動提升興趣
通過開展節日慶典、學科競賽、文娛活動,將課堂合唱教學和課外歌詠活動充分結合起來,以表演、競賽促進課堂合唱學習,提高學生合唱的興趣。可以組織現場或視頻欣賞合唱音樂會,通過觀賞國內國外合唱,童聲混聲合唱,開闊視野,提高興趣;可以組織開展合唱比賽,以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為班級榮譽而練唱,提升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合唱的良好氛圍,提高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持續性與實效性;還可以利用為班隊活動、節日演出機會排練班級合唱,讓學生為表現自我而練唱,調動學生學習合唱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氛圍與學習成效。
2.認真落實教材學段要求,扎實打好合唱各項基礎
(1)上好唱歌課
合唱相對于獨唱、齊唱而言,技巧和相關知識比較難,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從低年級音樂課教學開始滲透。我們必須保證上好每節唱歌課,在學唱歌曲的時候教給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合理的呼吸方法、科學的發聲方法等,并隨著年級上升不斷提高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唱歌教學,加強音高音準訓練,培養學生的內在音高感覺能力,適當、適量進行和聲訓練,音程到和聲,小節到樂句,逐級進行訓練,最后進行簡單合唱歌曲訓練;我們還要在唱歌課中滲入合唱知識,讓學生學習基本樂理知識,逐步了解力度、音色、音準、和聲、情感等合唱要素,并在唱歌中加以實踐表現;我們還要認真開展輪唱教學,輪唱是齊唱過度到合唱的一個重要環節,他使得合唱教學更加科學化和體系化,我們必須很好地利用這個環節,為合唱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把好學段關
在教材內容編排上,一、二年級的歌曲以齊唱為主,大都簡單易唱、結構規整,我們要讓學生唱好每一首歌曲,通過齊唱的形式,掌握唱歌基本技能技巧,形成班級統一好聲音,然后通過分小組唱,小組對唱等形式,讓學生逐步形成聲部觀念,過度到中年級。從三、四年級開始出現篇幅短小而且簡單易唱的合唱歌曲,在進一步掌握唱歌技能的基礎上,特別要突出輪唱教學,必須讓學生在輪唱中明確聲部的獨立與關聯,能獨立穩定地唱好自己聲部,同時傾聽并配合其他聲部的演唱,感受輪唱產生的簡單多聲部效果,為合唱打好初步基礎,然后進入高年級。到了五、六年級,曲目難度逐步加大,從一些簡單好學、好唱好聽的兩聲部作品入手,逐步增加合唱學習份量與學習難度,其中的各類型合唱曲目要扎實學習,有效訓練。只有教師認真落實各學段教學目標要求,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升合唱水平。
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策略,提高課堂合唱教學成效
(1)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作為合唱課教學的老師,既要具備合唱指揮伴奏等基本素質,又要善于運用課堂教學方法。合唱學習難度大,就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容易產生枯燥感,磨滅學生合唱演唱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必須靈活運用一些適合合唱課教學的方法。如骨干帶領法:老師可以挑選音樂感較強的學生作為聲部的首干,帶領本聲部成員演唱,加強聲部的穩定性與聲部之間和諧和性;聽唱結合法:讓學生先聆聽要學習的合唱歌曲,感受其各音樂元素與藝術效果,然后再重點傾聽自己承擔的聲部角色,唱準自己聲部,體會聲部旋律特點,把自己演唱的聲部完美融入合唱整體之中;聲部互換法:教學中學生的聲部分配要經常互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高低聲部的技能訓練,感受兩個聲部不同的音量、音色和技巧,提高學習興趣;樂器輔助法:通過發揮豎笛、口風琴等課堂教學樂器的輔助作用,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感受音準變化,穩定聲部,最終達到提升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2)靈活對待教學成效
課堂合唱教學必須立足現實,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靈活掌控教學的過程,恰當把握教學結果,不強求一定要達成完美的教學成果,更多的是提倡每節課至少要有某個方面的收獲,從而實現合唱成效不斷得到提高。在課堂合唱教學中,一首曲子最好能夠在一節課內教學完成,讓學生不會覺得很難,一節課學會一首好聽的合唱歌曲會增強學生學習合唱的信心,讓學生對合唱持續保持興趣。如果一首合唱曲經過不同教學手段長時間反復學習,學生還是沒有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就要考慮對曲目做適當降低難度,降低技巧要求處理,否則長時間反復訓練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挫敗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學生整體掌握又快又好,則要考慮適當提高技術要求,作更深入的處理,全面提升學生的合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