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瑄鐸

【摘要】練習在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它可以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但練習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在平時教學中,針對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情等設計有對比性、靈活性、拓展性的題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經歷再發現的過程,能幫助學生在舊知與新知之間建立聯系。
【關鍵詞】題組練習?遷移能力?培養思維
一、一次展示引發的思考
展示課的課題是蘇教數學教材二下中《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試上的引入環節,我安排了一組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練習,以及一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練習,并直接引出課題,但評課中反應這一環節題量偏大,且引入課題頗生硬,于是我便思考如何修改。
我仔細研究了“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希望從中得到啟發。其中,第一道題組練習(如圖1),它的作用是鞏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過程,但前兩道算式正好是第三道算式的口算過程,且補充一道“進位”題組,就可以正好拆分成“不進位”和“進位”兩部分練習安排在相應例題后進行講練結合,于是我進一步根據它的形式修改引入環節(如圖2),這樣大大精簡了引入環節的練習且自然引出課題。
二、一次思考帶來的發現
所謂“題組”,它是指以一定的教學內容為規定性的,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取向的一組習題。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嘗試中發現,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1.“量”與“質”相平衡。“量”即指題量也指題目的變式程度,“質”即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基于教學內容、學生發展需要等因素,設計一定數量的有序的題組練習比解答大量重復無序的練習更能提高學習效率和思維水平。
2.追求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練習中如果單純的做題,雖然也能發現一般結論,但只達到知識層次的目標,卻忽略能力層次的目標。布魯納說:“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系起來,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充分挖掘題組的內涵,發揮題組的功能。
3.“升級”和可持續相互依存。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將練習逐步“升級”,設計創新性,拓展性的題組練習,為學生搭建一個步步攀升的梯子,激發學生好勝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培養自主探索思考的習慣,讓“升級”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助力。
三、一次發現呈現的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最清楚教學的重難點,也最清楚學生易混淆,易出錯,難理解的知識,而這些都是教師創造題組的來源。
1.對比題組,理清區別。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有過這樣的感受:學生表面看來掌握不錯,并能簡單運用,但題目稍靈活就無從下手。于是,我安排了對比性題組,引導學生對“用小棒圍長方形”和“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問題進行觀察和比較。
【案例1】
(1)如果用18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拼成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呢?請在方格中畫出它們吧。當長為厘米,寬為厘米時,長方形周長最短;當長為厘米,寬為厘米時,長方形周長最長。
(2)如果用18根長1厘米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呢?請在方格中畫出它們吧。
將似同非同的兩題編為一組,引導學生去研究比較,幫助學生弄清它們的差異,獲得對知識更深入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變式題組,靈活思維。
【案例2】
(1)打字員小李要完成一份230頁的稿件,第一天打了24頁,第二天打的頁數是第一天的2倍,還剩多少頁?
(2)打字員小李要完成一份230頁的稿件,第一天打了24頁,第二天打的頁數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要從第幾頁打起?
(3)打字員小李要完成一份稿件,第一天打了24頁,第二天打的頁數和第一天同樣多,第三天要從第幾頁打起?
結合蘇教版三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筆者設計了這道題組。這組題目的條件完全相同,只是改變了問題,筆者的設計目的是想提醒學生解決問題時要分析數量關系,要找有關聯性的條件,在這過程中會發現有時題目中的條件并非全都與問題相關。
3.拓展題組,提高能力。設計拓展型題組,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解決“吃不飽”的問題,也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閔建元.關注題組練習?讓學生經歷發現之旅[J].新課程學習,2012,(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