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群
摘 要: 為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有效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均有利于學生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互動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社會;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5-0024-02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道德品質教育是一個學生所應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培養“四有”青年的基礎內容。要想讓學生更加優秀地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必不可少。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系中的自我發展為線索,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遵循生活邏輯,融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國情的一門課程。隨著課程的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許多問題凸顯出來。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知識教學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和探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學習。但是,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并非如此。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為基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互動教學進行探索,以期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青年。
一、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利于學生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通常是高高在上,站在講臺上義正詞嚴地教導學生,而學生則是一言不發且端端正正地坐著聽老師講課。教師與學生仿佛“天各一方”,整個課堂氣氛十分嚴肅、死氣沉沉。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在臺上授課激情四射,學生在臺下呆若木雞、全程走神。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基本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在課堂中占據著“一言堂”的地位,未能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大大下降。對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學生清晰地理解教師在講什么、怎么講的,加深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理解。
例如,講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課“青春期的邀約”中的第1課時“悄悄變化的我”時,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積極與全班學生進行互動。首先,在開講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并回答:進入青春期的你在生理方面有什么明顯的變化?正值花季的你在心理上又有一些什么變化?對于這些變化,你采取了什么對應的措施?這些問題都是與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能夠通過這些問題與全班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們看到這些問題后,能踴躍地發言,從多個角度講述自己的青春期變化。聽了同學的講述,學生們能更加清晰、全面地感受到正處于青春期的自己與以前的自己的差異。接著,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正式進入“青春時光”這一單元知識的學習。
二、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利于學生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
在新課改模式下,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與推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作為同齡人,學生們所處的環境與扮演的角色大同小異,所以學生更能了解并理解同學的想法與思維方式。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對減少課堂壓力、降低課堂的枯燥程度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同學之間多互動交流。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僅能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還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例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中的第六課“‘我和‘我們”這一課,旨在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力量,認識到集體生活成就“我”。開展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集體是人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并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所處的集體是什么樣的。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的道理,讓學生初步理解集體的力量。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們針對自己在班集體中收獲了什么、學會了什么、交到了哪些朋友等話題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意識到班集體就是一個有組織的集體。這樣,學生們就能認識到“集體”真正的意義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含義,就能高效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其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對于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教師應該積極開導,以避免他們將自己與集體對立起來,不能有效地融入班集體,教師應引導他們與同學積極進行互動交流,受到同學良好的影響,健康成長。
三、學生與社會之間互動,利于學生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
學生在學校里承擔著學生的角色,在家庭中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在社會上則是一名中國公民。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身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學生亦是如此,承擔責任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正確行使權利也是一個合格公民的標準。教師應該向學生闡明責任與權利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積極融入社會,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讓學生與社會之間多加互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因此,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養老院,為養老院的爺爺奶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他們送去溫暖與問候。這樣做,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可以為爺爺奶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幸福。讓學生與社會互動,既能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課本上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還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進而更好地成長。
四、結語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所經歷的事情、所積累的社會經驗不多,有時會受自己的情緒影響做出沖動的事情。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國民素質的提升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而初中生作為新一代的高素質人才后備力量,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師應注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重視開展互動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的公民。同時,教師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應該身體力行,發揮自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學校與社會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盧江英.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師生互動調查研究[D].伊犁師范學院,2018.
[2]付成鈺.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D].聊城大學,2019.
[3]呼秀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互動教學淺論[J].內蒙古教育,2019(02).
[4]施麗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探究[D].蘇州大學,2017.
[5]余佳霖.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6]強紅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互動式教學的應用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and between students and society a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of moral and leg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ve method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and society.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 student interaction; society;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