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話題討論;比較閱讀;小組合作;圖文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9-0070-02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強調:“名著閱讀是為學生人生‘打底子的需要,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頭等大事。”重視學生閱讀已成為很多語文教師的共識,尤其是整本書閱讀,更是語文教育關注的熱點。如何在課堂閱讀交流中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激發教師、學生與作者、譯者、作品之間的思維碰撞,展現作品語言風格、敘述方法,挖掘整本書背后兒童不易發現的隱含的信息,提升學生的再讀興趣和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嘗試。
1.設計有價值的討論話題。
有價值的話題應來自學生,是經過教師的再組織和深加工而篩選提煉的核心問題。話題的設計應有一定的整體性,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理解文本關鍵內容。話題大致可分為四種:引領式的話題,用于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和人物個性的概括;辯論式的話題,促進學生產生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民主意識;探究式的話題,從書本中習得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質疑式的話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指向再次閱讀。
2.開展比較閱讀。
在片段比較中,發現人物不同的特點。如《格林童話》閱讀交流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森林中的三個小矮人》中有這樣兩個小姑娘,她們來到森林里,都遇到了三個小矮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兩個姑娘的表現與結局,讓學生在鮮明的形象對比中判斷與學習真善美。
在同類作品的比較中,體會作家的寫作風格。例如:閱讀《西頓動物故事》時,教師可以將其和同類動物主題的《柳林風聲》比較。通過對比動物的描寫,體會西頓作品處處表現作家對動物的同情和尊重,以及作品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了解紀實小說的風格特點。
在反復出現的詞句中比較,感受情感的變化。例如:學習《雪地尋蹤》中《山貓傳奇》這一章節時,可以先通過目錄找到大山貓生活地點的變化:叢林—小木屋—動物園—逃生路上—小木屋、叢林。從地點線索中發現,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小木屋和叢林,但是有什么不一樣的呢?通過比較發現,地點的反復也印證了大山貓一步步走向傳奇的歷程。以地點變化為線索,觀照“木爾索克的生活”,讓學生回憶有關章節并填寫在表格中,方便比較木爾索克在不同的地點時吃、住的變化。在反復比較中,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3.以小組合作展開閱讀探究。
在閱讀交流課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及時地互動、分享、交流。教師可以根據既定的學習單分解任務,讓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開展閱讀探究。以《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小組合作拼圖講故事的具體要求和步驟:(員)先仔細觀察五幅插圖,再想想,圖上畫了什么?(圓)小組成員依次發言,把自己圖片上的內容說給其他成員聽。(猿)按故事發展的順序排列,標上序號。(源)選擇一個小組在講臺上交流學習成果,成員合作講述故事。清晰的閱讀要求和步驟,引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分享閱讀所得。
課例當中的小組合作,學生圍繞既定任務,座位前后組成合作小組,每組的任務相同。再如《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小組合作,教師先將閱讀分享主題分為:荒島、航海、人物、其他四類,讓學生根據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調整座位。學生自覺形成四個學習組:荒島組、人物組、航海組、其他組,每組根據既定任務進行交流。這樣的小組合作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組別之間以不同的學習任務展開,組內圍繞同一個學習任務集中閱讀。這樣的合作閱讀,既關注學生的閱讀個性,又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對整本書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4.采用直觀形象的圖文表達閱讀理解。
用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明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能夠運用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在閱讀交流課中,學生可以思維導圖來梳理出故事情節,直觀形象。例如:學生在閱讀完《愛麗絲漫游奇境》后,可以圍繞人物、情節兩個要素繪制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閱讀所得,讓學生的閱讀理解可視化。
利用插圖感知細節。為了增加書籍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很多兒童文學作品都配以精美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既能方便學生初讀書籍時快速理解文意,也能幫助學生閱讀后借圖片回憶書中細節,讓學生于細節處加深印象,增深理解。例如:閱讀《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圖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進行描述,體會細節中的深意。
用卡片書寫閱讀感受。閱讀卡片是經典的閱讀批注方式,能夠及時地記錄閱讀時的瞬間感受和閱讀后的總結反省,從而留下閱讀靈感與所得。例如:閱讀《雪地尋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前制作“我的動物名片”(如圖1),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閱讀小展臺”環節,分享閱讀收獲。閱讀卡片有圖畫文字,有對句段的批注,也有整體性的總結,能夠全面地記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