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玙
摘要: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敘事類習作為例,對“樣例”在習作課堂上的應用與創新作了研究。通過“樣例的開發”“樣例的應用”等策略的構建實施,充分發揮“樣例”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訓練 ?敘事類習作 ?開發應用
一、“樣例學習”應用于習作教學現狀分析
“樣例學習”就是讓學生通過研習課文(或范例)這一“樣例”而習得寫作的方法。“樣例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指導比較隨意,不具針對性
大多數教師存在著貪多求全心理,忽略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具有的特點,難以根據單元教學重點與難點精心設計練筆,只是簡單地呈現范文,從而造成學生機械化寫作。
2.指導方式簡單,不具體驗性
從本質上分析,習作指導需要關注學生的體驗,但是實際上一些教師仍然采用習作知識、方法直接灌輸的方式。課堂實踐教學方式過于簡單,忽視了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從而導致習作指導效果不佳。
3.評改形式化,不具有效性
教師對習作的評價是學生作文的風向標。分析當前小學習作評改課教學情況可以發現,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不同階段小學生的習作訓練著力點,甚至是違背了隨堂練筆的重點與難點初衷,在進行習作訓練過程中不具一慣性。此外,也存在著只評不改問題,使得作文評改課成為一種形式。
二、敘事類習作中“樣例”的開發
以蘇教版為例,小學語文教材中針對作文的編排,以記敘文寫作訓練為核心,側重于“敘事、寫人以及描景”一類,尤其是敘事與寫人的文章占據了大量篇幅,而寫人、敘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敘事類文體的講解,幫助學生夯實作文基礎。
1.“樣例”的開發基于教材的訓練體系
針對“樣例”的開發,必須明確小學階段敘事類習作教學基本目標,并對其進行細化,從而突出“樣例”開發的作用與價值。當小學生步入四年級后,他們的思維就會邁入到認識階段,所以教師應該關注學生認識事物本質能力的培養,而在語言訓練方面應該側重于篇章結構,促進思維與語言的深度融合。針對習作“樣例”的有效開發,不僅要求教師以習作訓練序列為基準,也要對課文“范例”具有的各項特點進行綜合性分析,從而開發出“樣例”具有的特殊點,以最大限度地彰顯“樣例”的價值。
2.“樣例”的開發基于豐富多元的途徑
在進行“樣例”開發時應該追求與習作目標的有機融合,探尋教材內外和單元習作相銜接的訓練點,如隨文練筆、語言規律、多文本比照等。基于此,教師需要高度重視“樣例”的多元化開發,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習作模仿案例,激活學生寫作思維,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1)基于課文內容的“樣例”開發。從本質上分析,每一組的課文和單元習作之間都是密切關聯的,而且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是再好不過的習作范例。所以教師需要深度研讀課文,確定課文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結合點。
(2)基于課外資源的“樣例”開發。在開發“樣例”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和單元主題相符合的各種閱讀材料,有時還會涉及一些影視資源。基于此,應該以習作訓練點作為切入口,適當地滲透與習作內容、方法有關的材料,從而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學習與積累更多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語言。
(3)基于學生習作的“樣例”開發。在習作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寫出一些精彩的片段,也會暴露出一些問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鮮活的“樣例”。圍繞著單元習作訓練核心目標,深度挖掘學生在習作中的精彩點,從而引出訓練點,而且要適度地指出學生在語言表達層面上暴露的問題,然后確定訓練點。
3.“樣例”的開發基于學生言語表達的生長點
一個單元中與習作目標關聯的語言現象有多個,課外引入的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就需要教師加以選擇,進行“樣例”的取舍、集中。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起點狀況有所了解,而且要瞻顧知識的鏈接,在學生言語表達的“生長點”上恰當引導,層級推進,促進學生言語的生長。
例如,六年級上冊《負荊請罪》的學習重點是“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兩篇精讀課文均有“環境”和“心理”的細節刻畫,以此來塑造人物的品質。但是,兩者相比較而言,環境烘托主題,學生接觸得早且多,因此,在開發樣例的時候,重點選取的點就是“心理描寫”。體會廉頗由“后悔”到“糾結”再到“下定決心”的復雜的心路歷程,學習“獨白式”的心理活動描寫并嘗試運用。
三、語文敘事類習作中“樣例”的應用
1.“樣例”的應用要植根于體驗、感悟
針對小學語文習作指導教學而言,側重于小學生的真切體驗與感受能夠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習作方法,從而提高習作能力。教師將形式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會大大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手段。學生們在欣賞圖片或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豐富了感性認知,從多角度理解和認識課程主題,寫作會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生動形象。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課文《螳螂捕蟬》時,該課文改編自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極具藝術技巧和創造性。許多小學生之前聽說過這個故事,覺得都是重復的東西,沒什么好寫的。實際上,這篇古文蘊含著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自然現象拓展到了為人處世的方針策略。為了調動小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我根據課文主題精心設計了一組多媒體課件。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樣例,在組織創寫活動的過程中側重于體驗,有效達到了畫面和文字之間互補的目的。此種情況下,分析文本中的具體安排,學生們就能夠了解作者的用意,即為了彰顯出文本的核心主題,將文字變化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2.“樣例”的應用要注意語境的適切性
樣例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要關注語境的適切性,與課文語境相結合是首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課中,小女孩在見到愛因斯坦時,經歷了一番“忐忑不安”。《司馬遷發奮寫史記》中,司馬遷在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后總是“羞愧不已”,“不敢回頭看”。想到史學著作還沒有完成,他的心里又激起了熱情,“忐忑不安的心才得以安靜”。這一處心理描寫顯然沒有《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的細膩,于是,找準這個相通的點,進行仿寫:寫一寫“我”竊讀時“忐忑不安”的心情,適當運用省略號、感嘆號、問號,表現“我”既開心又害怕的心理狀態。
開發出一個好的“樣例”猶如找到一粒飽滿的種子,要將其植根于肥力深厚的土壤,還需善用不同形式的閱讀,起到培根、護根的作用,讓學生經歷“再實踐”“再遷移”的過程,促進語言能力的生成與發展。
3.“樣例”的應用要注重評價的針對性
語言的運用還應注重評改結合,關注學生個性化的語言。“樣例”的創新,在于評改的突破。學生個體獨立創作之后,教師的講評是最具體、最鮮活、最有實效的習作指導。這些“樣例”來自學生鮮活的練筆,課堂中教師設計“例話”“說話”“寫話”這樣三個臺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由感悟到實踐的過程。
六年級上冊《錢學森》講述了偉大科學家錢學森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國的故事,中間也講到了錢學森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品質。針對這一課,在學生寫作時教師設計兩次練筆,學生對一次練筆進行修改后,評價也采用“二度評價”的方式。其一,師生交流:是否用了“幻象式心理描寫”(下限要求,是否運用)?怎么完善(語言表達細致、逼真,甚至奇妙,有吸引力)?教師的評價指標細化,分層實施。其二,生生評價:根據細化的指標,互相評價,評出相應的星級,再作修改。有了課堂上的“二次練筆”“二度評價”,單元大作文中,學生就會下意識地運用“樣例”。
參考文獻:
蔡長興.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2):180-181.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