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娜
摘要:在推進高效化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的過程中,采取“結構化”教學策略十分重要。“結構化”教學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架構,體會數學知識結構以及方法結果。基于此背景,對基于知識聯系,讓數學知識“結構化”;優化教學流程,讓學習過程“結構化”;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習策略“結構化”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借鑒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結構化” ?優化教學
所謂“結構化”教學,就是基于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而開展的一種教學形式。結構化教學與“線性化”教學不同,強調的是整體性與板塊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構化”教學所架構的基礎在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其完善和發展為目的,立足宏觀的視角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展開全面的精心設計,以促使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架構,體會數學知識結構以及方法結果,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促進思維結構的進一步完善,使原有的知識、技能以及策略等方面系統化、結構化。
一、基于知識聯系,讓數學知識“結構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數學知識的聯系點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以此推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結構化”構建。
1.激活原有認識,讓數學知識結構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常會陷入孤立狀態,此時就有可能發生對問題認識片面的情況,還有可能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因此需要教師提出合理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鏈接舊知,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克服知識的負向遷移,而且能夠為學生積累更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親歷正確感知并體會新知。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首先進行復習,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規律:能被2整除的數和能被5整除的數分別具備哪些特征?引導學生關注能被3整除的數字,生發自主猜想:這些數字具備怎樣的特征?因為已經具備舊知的鋪墊,所以學生所猜想的結論與個位上的數字相關,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個位上的數字是3、6、9,這些數字就可以被3整除,那么事實是否與他們的自主猜測相同呢?我要求學生自主寫出一部分答案,并完成驗證過程。很快,學生們就在驗證的過程中認識到錯誤。此時我追問:在之前相關內容的學習過程中,究竟采用了怎樣的探究方法?
以上案例中,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對之前的猜想進行了否定,也體會到之前探究數字特征的方法,不能直接套用于本堂課的學習中,這樣就成功地避免了知識的負向干擾,同時也會由此展開不同視角的進一步探究:首先按順序寫下一組符合條件的數字,然后根據這些數字勘察規律。很顯然,這一舉措有利于促進思維的系統性。
2.設計變式題組,讓數學知識結構化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比較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數學思想。由此,教師可以將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習題設計成組,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比較,這樣就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從而讓數學知識結構化。
例如,學生在學過《百分數的應用》之后,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不能夠找準百分數對應的“單位1”,基于學生的這一“易混點”,可以給學生設計如下變式化題組。
(1)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茄子的種植面積為白菜種植面積的20%,求茄子的種植面積。
(2)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黃瓜的種植面積比白菜的種植面積多20%,求黃瓜的種植面積。
(3)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土豆的種植面積比白菜的種植面積少20%,求土豆的種植面積。
(4)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是茄子種植面積的20%,求茄子的種植面積。
(5)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比黃瓜的種植面積多20%,求黃瓜的種植面積。
(6)有一塊菜地,其中60平方米種植的是白菜,比土豆的種植面積少20%,求土豆的種植面積。
通過對這一題組進行分析,學生會列出六道算式:60×20%、60×(1+20%)、60×(1-20%)、60÷20%、60÷(1+20%)、60÷(1-20%)。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各種類型的百分數乘法和除法的區分方法,同時學習了如何進行解答。教師在讓學生對這兩組題目進行解答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深入地理解百分數除法應用題和百分數乘法應用題之間的異同點,從而促使他們建立百分數乘法、除法應用題的數學模型。
二、關注思想方法,讓學習過程“結構化”
在“四基”目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更應該突出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培養。所謂學習過程“結構化”,就是在學習的實際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形成的特定學習流程或步驟。教師要立足教學實踐,還要以數學方法論、認知論等不同的視角,促進“結構化”教學的進一步完善,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回歸了數學教學的本位。
1.滲透數學思想,引導結構化學習
“結構化”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展開的結構化設計,對于這一教學模式而言,應當包含兩大階段,首先就是教學結構階段,這一階段屬于基礎性階段,此時應當放緩教學進度,確保學生夯實基礎,需要耐心細致地對具體的學習過程展開全面啟發和指導,不僅能夠助力學生的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體會和感受。
2.遷移學習方法,引導結構化學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遷移知識,促進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此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適度拓展,關聯同類知識,這樣能夠真正實現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和實踐。立足這兩個不同的階段,能夠體現數學教學的“少而精”,也能夠展現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性以及靈動性。
結構化教學不僅要以宏觀的視角進行,還要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的數學教學都可以基于結構這一建構展開充分考慮,而且這種建構始終具有典型的開放性特點。對于結構教學而言,利用知識點的豐富表象,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內在關聯,并經過提煉、組織一系列等行為,自主形成知識結構體以及認知結構體。
三、引導猜想驗證,讓學習策略“結構化”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驗證,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提煉與總結學習策略,從而把零散的學習策略結構化。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先猜想,然后動手操作實踐,通過對過程的親歷提煉出規律、總結出結論。不管所選擇的教法多么靈活多變,都不可缺少這一研究策略。學生也需要通過這一策略感受具體的科學探究的過程,不僅能夠從中體會到探究的嚴謹性,而且能夠為接下來的學習以及科學探究打下扎實的根基。
總之,數學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立足“結構化”學習,才能對數學這門學科形成客觀認知,才能夠豐富數學體驗,展開有效實踐,才能夠針對數學問題展開合理的探究,進行有效的解決,進而促進數學知識、學習過程、學習策略三個方面的“結構化”,達到高效化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全會. 引導探究,開展結構化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7(25).
[2]洪松.小學數學結構化預習的實踐探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7:26.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