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鷺 戴紫港 劉夢菡 平智廣



[摘要] 目的 了解鄭州市某高校醫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程度、所持態度以及意愿。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以自行設計的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對大一、大二、大三共668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水平總體呈中等偏下,捐獻態度呈正向,捐獻意愿不高。醫學生獲取遺體捐獻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醫學教育。77.54%的醫學生對家人遺體捐獻所持的態度是理解并尊重個人意愿。79.79%的醫學生贊成醫學院開設醫學解剖學人文關懷教育課程。結論 建議以醫學院和醫學生為著眼點加強遺體捐獻宣傳工作。醫學院應開展多種形式的遺體捐獻人文關懷活動。
[關鍵詞] 醫學生;遺體捐獻;知信行;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1(a)-017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of medical students to donate the remains in a university in Zhengzhou. Methods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and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survey tool. A total of 668 medical students in freshman, sophomore and junior year were surveyed. Results The level of don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remains was generally low, the attitude of donation was positiv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donate was not high. The main way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obtain knowledge about donation of remains is medical education. 77.54% of medica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donation of family remains i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individual wishes. 79.79% of medical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the medical anatomy humanities care education course.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work of donation of corpses with medical schools and medical students as the focus. The medical school should carry out humane care activities in various form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Donation of remains; Knowledge and trust; Humanistic care
當前我國遺體捐獻的現狀十分嚴峻,遺體的來源遠滿足不了需求。稀缺的遺體不僅制約了解剖學教學、臨床醫生技能培訓、臨床疾病的科學基礎研究的開展,而且遺體作為器官移植供體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捐獻數量不足直接影響到器官移植的開展。醫學生是未來從事醫療活動的工作者,是遺體捐獻的直接受益者[1],也是遺體捐獻的潛在人群,他們在遺體捐獻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外有不少同種類型的研究調查醫學院校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及態度[2],但針對河南地區醫學院校學生的調查仍屬空白,因此該研究通過分層整群抽樣調查,于2018年10月選取鄭州某高校醫學院大一至大三臨床醫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醫學生遺體捐獻的知信行,為今后建立以醫學院校和醫學生為輻射點的遺體捐獻宣傳模型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指導,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考慮到不同年級醫學生由于專業知識接觸程度不同,可能會造成知信行的差異,為了使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該研究于2018年10月選取鄭州某高校醫學院大一至大三臨床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大一代表未接觸解剖理論課和大體解剖實驗,大二代表已接觸解剖理論課但尚未接觸大體解剖實驗,大三代表已接觸解剖理論課并完成大體解剖實驗。按年級分層,每個年級按抽簽的方法抽取兩個大班,對每個大班中的所有學生進行紙質版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15份,回收有效問卷668份,回收有效率93.43%。其中,男性294名,女性374名;農村生源地醫學生235名,鄉鎮生源地醫學生174名,城市生源地醫學生259名;大一176名,大二245名,大三247名。
1.2? 調查工具
參考文獻[3-4]的研究內容,在征詢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遺體捐獻問卷調查表》和《遺體捐獻了解程度調查表》。《遺體捐獻問卷調查表》共16個問題,其中遺體捐獻態度部分的選項采用Likert 5分制,非常不贊成計1分,非常贊成計5分。遺體捐獻意愿部分的選項采用Likert 5分制,非常不愿意計1分,非常愿意計5分。《遺體捐獻了解程度調查表》部分共10道選擇題,答對得1分,答錯或選擇不清楚選項的均不得分,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對遺體捐獻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
1.3? 調查方法
采用匿名式問卷調查方法,對抽樣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當場發放,并當場回收。
1.4? 質量控制
在正式發放問卷調查前,開展預調查,對調查中的問題進行綜合整理分析,修改完善調查表。調查員在調查前進行集中統一培訓,在調查過程中調查員宣讀相同的引導詞。
1.5? 統計方法
問卷調查數據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數據庫,雙人核對無誤后采用IBM 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3組及以上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特征醫學生遺體捐獻知信行情況比較
2.1.1 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水平總體呈中等偏下? 調查顯示,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平均得分為(4.06±1.73)分,總分為10分,結果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別、生源地的醫學生在遺體捐獻知識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級的醫學生在遺體捐獻知識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年級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得分高于低年級醫學生,見表1。
2.1.2 醫學生遺體捐獻態度呈正向? 調查顯示,醫學生遺體捐獻態度平均分數為(3.90±0.57)分,滿分為5分,說明捐獻態度較正向。不同性別、生源地、年級的醫學生在遺體捐獻態度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3 醫學生遺體捐獻意愿不高? 調查顯示,醫學生遺體捐獻意愿平均分數為(3.16±0.85)分,滿分為5分,說明捐獻意愿不高。不同性別醫學生在遺體捐獻意愿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性別的影響,不同年級醫學生在遺體捐獻意愿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捐獻意愿呈下降趨勢,見表1。
2.2? 醫學生獲取遺體捐獻知識的途徑
調查顯示,二年級和三年級醫學生獲取遺體捐獻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醫學教育,一年級醫學生獲取遺體捐獻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廣播節目和網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醫學生對家人遺體捐獻的態度
調查顯示,77.54%的醫學生對于家人遺體捐獻所持的態度是理解并尊重個人意愿、理解但不支持、不理解但尊重個人意愿、不理解并且反對的醫學生分別占16.02%、4.34%、2.10%,見表3。
2.4? 醫學院校可以開展的遺體捐獻人文關懷活動
調查顯示,贊成醫學院開設醫學解剖學人文關懷教育課程的醫學生最多(79.79%),其次是建立遺體捐獻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如追思堂、功德墻等(72.90%)和創建醫學院遺體和人體器官志愿者服務隊(72.60%),見表4。
3? 討論
3.1? 以醫學院和醫學生為著眼點加強遺體捐獻宣傳工作
3.1.1 將遺體捐獻納入醫學生課程系統介紹? 該研究結果顯示,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水平總體呈中等偏下,但隨著年級的增高和醫學教育的進一步普及,高年級醫學生遺體捐獻知識水平有所提高,反映出醫學教育在對遺體捐獻的宣傳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建議醫學院校利用專業優勢,將遺體捐獻納入醫學生課程系統介紹,早期給予低年級醫學生更多的接觸和認識遺體捐獻的機會,先提高其認知程度,再以此帶動其積極信念形成[5],從而吸引更多的醫學生成為未來的遺體捐獻者。
3.1.2 發揮醫學生的輻射作用? 胡永建等[6]的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居民整體遺體捐獻意愿不高,表示以后有捐獻意愿的只有17.60%,并且對家屬遺體捐獻意愿的態度表示支持的僅占25.09%。而該研究結果表明醫學生自身捐獻態度呈正向,且77.54%的醫學生對家人捐獻所持態度為理解并尊重個人意愿。因此,醫學生應在遺體捐獻宣傳中發揮輻射作用,以其強大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正向態度影響周圍的親屬朋友以及更多的社會人群,提高其對遺體捐獻的認知,進而緩和其所持態度。
3.1.3 官方機構聯合醫學院開展遺體捐獻的宣傳工作? 調查顯示,醫學教育是醫學生獲取遺體捐獻知識的主要途徑,而醫學生通過“紅十字會的宣傳”這一途徑獲取遺體捐獻知識所占比例甚少。由此可見,紅十字會等一些遺體捐獻工作相關部門對遺體捐獻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建議官方機構聯合醫學院開展遺體捐獻的宣傳工作,將官方機構的公信力與醫學院的專業性聯合,如舉辦遺體捐獻相關知識講座、拍攝宣傳公益片等,向全市市民普及遺體捐獻的知識,提高整個社會對于遺體捐獻的認知。
3.2? 醫學院開展多種形式的遺體捐獻人文關懷活動
3.2.1 落實醫學解剖學人文關懷教育課程,將人文精神引入醫學教育? 張黎等[7]對廣州高校醫學生對醫學解剖學人文關懷認知度的調查顯示:在解剖實驗課上存在部分同學言行不嚴肅或對標本進行拍照,出于學習之外的目的上傳到網絡上的現象。這些缺乏尊重意識的表現在醫學生中造成了消極影響,因而捐獻意愿并不高。該研究結果表明年級越高,越深入接觸尸體解剖,捐獻意愿越不強烈,可能與有些同學不尊重大體標本密切相關。反映出目前該醫學院針對醫學生的解剖學人文關懷教育大多可能還僅流于形式,啟示醫學院應重視醫學人文課程的落實,探索多種有效的教學形式,將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入醫學教育,使醫學生在校期間形成正向理念以影響自身未來的捐獻意愿。
3.2.2 創建醫學生遺體和人體器官志愿者服務隊? 目前遺體捐獻工作進展艱難,要進行宣傳、捐獻志愿者咨詢、登記等一系列繁雜的工作,工作量較大。而目前鄭州市遺體捐獻相關機構較少,為解決工作人員人手缺乏問題,可創建醫學生遺體和人體器官志愿者服務隊,對志愿者在捐獻方面的業務知識、勸捐技巧、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培訓,并安排志愿者定期開展宣傳活動,編印簡報,宣傳遺體捐獻的政策、流程及感人事跡[8],并對有捐獻意愿提供指導和幫助,使醫學生作為遺體捐獻工作受益者的同時,也擔當起倡導者、協調者的身份。
3.2.3 建立遺體捐獻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醫學院應建立遺體捐獻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如人體生命科學館、追思堂、功德墻和紀念碑等,一方面,可以向同學們展示生命的起源意義,感恩并緬懷、追思那些品德高尚的無私奉獻者,也為遺體捐獻志愿者家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場所。另一方面,建成后以該基地為平臺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在社會上弘揚無私奉獻和博愛精神[9]。
4? 結論
該調查以醫學院校為著眼點,希望通過提高醫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水平,增強人文關懷理念,鼓勵醫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揮輻射作用,帶動整個社會對遺體捐獻事業的關注與參與。然而,該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調查樣本的來源受限,因此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選取河南省多個醫學院校作為調查對象,全面地分析其遺體捐獻工作實踐的現狀,加以對比,反思和總結各個醫學院校的優劣之處,使醫學院校能夠聯合起來,形成放大效應,共同促進遺體捐獻事業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鼎,盧建華.臨床醫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632(11):1533-1535.
[2]? 朱璐,李建勇,王水泉,等.新疆地區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遺體捐獻意愿分析[J].解剖學雜志,2018,41(6):747-748.
[3]? 游言文,郝莉,陳雪梅,等.鄭州市民遺體捐獻意愿的問卷調查與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2):98-100.
[4]? 艾婷,唐陸林,許玲玲,等.長沙市本科醫學生器官捐獻知信行現狀調查[J].醫學美學美容,2015,5:610-611.
[5]? 郭樂倩,高磊,李靜.醫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4):57-58.
[6]? 胡永建,申夢迪,王毅,等.河南省居民遺體捐獻認知及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7):1148-1151
[7]? 張黎,賴鏗,李國營,等.廣州高校醫學生對醫學解剖學人文關懷認知度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6):709-711.
[8]? 王慧敏.蘇州市遺體捐獻工作實踐及存在問題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3,26(11):28-31.
[9]? 聶政.建設我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經驗[A].中國解剖學會科技開發和咨詢工作委員會.中國解剖學會第六屆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國解剖學會科技開發和咨詢工作委員會:中國解剖學會,2017:2.
(收稿日期: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