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在校數據,挖掘學生生活、學習狀況,建立學生行為的動態預警監測機制及時發現異常并給出警示。教師通過預警機制可以提供即時、正確的幫助,實現正確引導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塑造人格、改變人、達到發展學生的目的。
【關鍵詞】個性化;智慧校園;高職學生;行為分析
一、研究意義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要在學生多樣性、個性化學習方面的改變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教育信息化強調的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及和廣泛應用”。隨著大數據技術處理數據的能力逐漸增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和管理帶來了可能。
高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核心時期,該階段獲得的習得性經驗將對其今后的身心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職學生的問題行為,比如,厭學、違反校紀、成迷網絡等,不僅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還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學校在這一關鍵時間如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使得校園管理非常的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現狀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給在校師生的校園教學、生活活動帶來了很大便利,同時也為高校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中有許多是學生的行為數據。有效地利用學生行為數據對實現因材施教、智能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徐晶晶從消費、生活習慣和學習努力程度三個指標對學生行為進行分析。構建基于聚類分析的學生行為分類模型,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為高校學生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并建立異常行為預警機制。再對成績和行為指標進行關聯分析,找到行為與成績之間的規則,引導學生改善不良行為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生成績。王國瓊結合高校校園卡、圖書館、教學系統、上網行為等多個應用系統數據,通過維度分析出成果關系,并以靈活的圖表形式呈現出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行為之間的關系。張艷分、盧小清等從學生學習行為、就餐方式、休閑方式、體育鍛煉等數據,探究總結大學生的校園行為規律。并以此為依據科學的把握校園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高校管理者、輔導員、教師清楚在校學生的現狀與特點。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和專家已經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高校學生行為數據進行研究,幫助學校提高管理學生的效率和效果。
三、高職學生行為分析
本文提出針對學生的校園行為數據通過行為分析體系以“學生行為畫像”的形式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呈現。通過大數據視野下數據抓取與處理方法,有效獲取學生的在校數據,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在學生選課、上課、作業、互動交流、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食堂就餐、購物、進出宿舍、上網等相關變量中提取重要的變量。在現代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構建高職學生校園行為分析體系并采取“學生行為分析畫像”形式呈現個體特征。基于重要變量構建學業表現模型,找到學業表現與校園行為指標的數值關系并建立預警機制。畫像分析以及學業模型建構將從校園管理和服務、個性化教育、困難生幫扶等方面影響高職教育。
(一)糾正高職學生生活行為問題
通過對校園一卡通的海量日常數據進行深度數據挖掘,總結出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信息。根據學生的生活規律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學生,如吃飯不規律、常常待在寢室不外出、晚歸、過度成謎于網絡等,從外界提供行為干預幫助生活不規律、自控能力差的學生調整作息時間,加強鍛煉,讓那些睡懶覺和打游戲的學生走出宿舍學校。糾正學生的行為問題,為其學習精力的需求提供保障,糾正不良的校園行為。
(二)改善“貧困生”的經濟、心理問題
根據學生在校的實際消費情況數據,判別真正困難學生。以此為依據,開展諸如經濟資助、心理疏導等關愛行動這補充了在貧困認定中僅僅是定性而非定量的科學評價方法,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避免學生因生活費用不足引起的就讀困難或心理問題的發生,提升學校的人文關懷。幫助輔導員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為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三)修正“學困生”的行為習慣
通過學業表現與學生校園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對“學困生”促發預警機制,提前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在過程中逐步優化完善教學方式和指導方法,達到在學生校園管理、教學課堂管理過程中的防范于未然的效果。
(四)實現立德樹人的過程目標,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
通過學生在校數據的分析,改變了達到對學生行為提前預警的效果。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中,輔導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時數據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當前狀態,并采取正面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以達到過程培養人的目的。同時,通過校園數據可以從多角度評價學生的情況,而并且結果論,注重對學生過程數據的關注,完善了評價機制。
四、總結
本文以智慧校園大數據下高職學生行為分析應用研究為內容,通過基于學生行為分析體系的多指標“學生行為畫像”和學業表現模型,解決在校學生不良生活習慣、學業成績表現差等校園普遍問題。實現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指導和管理服務目的,達到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的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徐晶晶.基于校園卡數據的學生行為分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2]王國瓊.大數據可視化對某高校學生行為分析的呈現[D].山東大學,2016.
[3]張艷分,盧小清,劉禹,劉臻.基于大數據平臺的大學生校園行為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39-42,46.
作者簡介:
毛瀝悅(1990-),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助教,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大數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