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陵
摘 ?要:數學學科對學習者的思維邏輯能力要求較高,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由于是剛剛系統化地接受數學教育,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障礙,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不注重方法的引領,會讓學生從小就對數學這門學科喪失興趣,不利于今后高年級的深度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法,注重激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激發策略
數學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學科性質的關系,隨著年級的升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需要從低年級開始打好基礎,培養起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起能夠學好數學這門學科的自信心。接下來,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性年齡特征和學習需要,筆者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有效的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靈活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元素,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逐漸消除他們內心對數學的畏懼感,建立自信,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體會到數學知識學習的價值。
例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筆者引入了學生都比較熟悉的買賣東西的生活場景,在教學基本的加減法運算過程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1元、5元和10元的人民幣,然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帶著10元錢去文具店買了4元錢的鉛筆,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幫老師算一算,售貨員應該找給老師幾元錢呢?通過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場景的創設,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興趣和動機也得到有效激發,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有助于幫助他們夯實減法知識。
再如,還可以進行10以內加減法的混合運算訓練,筆者曾以生活中常見的“乘坐公共汽車”為例讓學生進行計算。例題如下:公交車上本來有10個人,下一站有6人下車,又有5人上車,請大家給算一算現在車上一共還有多少人?引入熟悉的生活場景,教師巧妙地將原本枯燥的數學加減法算式轉化為實際問題,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小學生更加明確學習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手腦并用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有句話說得好:“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外,還要引導學生“動手”。低年級小學生一般就是七八歲,正是好動的年齡,數學教師如果能過巧妙地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引導其將愛動的特點轉移到數學學習上來,能夠真實地摸一摸、擺一擺,在此過程中真實地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1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清楚地認識這些數,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手腦并用的機會。上課前要求學生從家中帶來一個計數器,到了正式上課的時候,筆者在講臺上用大計數器上撥珠,學生在自己的小計數器上撥珠。在此過程中,筆者啟發學生一邊撥珠一邊思考:計數器上原來有幾個珠子?又添上幾個珠子?一共有幾個珠子?幾添上幾是幾?學生在多次實際操作后,了解到: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并明白了每個數的來源。隨后,為了讓學生牢記1~10各數的正確順序,明確每個數的大小關系,筆者讓學生與自己的同桌為一個小組進行合作,其中一位學生負責擺小棍,另一位學生負責擺數字卡片。每次一位同學橫著擺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由另一位同伴同時擺出標有數字1的卡片,以此類推,最后,筆者在學生動手擺放的過程中提出了問題:“1的前邊擺數字幾?為什么?”由此,讓學生知道了“0”是數的起點,從而在第一根小棍的左邊擺上了數字0。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將擺好的小棍子作為刻度尺,數字越來越大,使其明白了“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10在9后面”,準確地掌握了數序的知識。
三、課前依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
課前導入的作用不容小覷,導入如果足夠精彩,會讓后面的教學事半功倍。因此,為了在上課之初就讓學生對下面要學的內容感興趣,筆者在導入環節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小懸念,希望能夠產生一招制敵的效果。
例如,教學“時、分、秒”時,筆者發現學生在時間的轉換上,經常容易與其他進率問題相混淆,搞不清楚,為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讓1=60?”看到這個等式,學生們都感到非常好奇,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從學生們的表情和反應來看,筆者知道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會帶著這個疑問認真地聽課。
總而言之,低年級小學生剛剛升入小學,其在幼兒園時期的一些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擺脫,一時間無法接受規規矩矩的授課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然后轉變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尊重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在其心中埋下興趣的種子,帶著興趣慢慢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淑萍.小學數學游戲教學法的實踐分析[J].學周刊,2019(34).
[2]王偉.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低段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