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 謝龍妍 房子怡 張宇
摘 ?要:《藥物化學》是研究藥物的結構、理化性質、構效關系、體內代謝以及新藥研發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如何在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本文摘取《藥物化學》課程中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轉運代謝進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當堂對分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后續的教學效果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混合式教學;當堂對分
綜合性和交叉性是《藥物化學》的課程特點【1】。藥物化學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藥字開頭的課程,不僅有新的概念和理論,還涉及到大量的藥物合成路線,教學過程中存在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按傳統的授課教學模式很容易形成滿堂灌。學生的參與度差,難以激起學習興趣。如何上好這門課,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對分課堂”是上海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進行交互式學習【2】。網絡教學平臺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的集教學、教學資源庫管理、教學管理與評價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絡教育支撐平臺,可以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筆者以《藥物化學》總論中的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轉運代謝內容為例,進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當堂對分的混合式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轉運代謝的前兩小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藥物在體內的轉運等。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服藥來理解藥物在體內的三個作用過程,結合《無機及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中的前修知識分析總結影響藥物吸收、分布的因素。這是后續學習藥物化學結構與藥理活性的基礎。這部分藥代動力學的學習在后續課程《藥理學》中也會涉及,但是不同層面的分析,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
本節課中藥物吸收模塊可以設計課程思政環節:通過對社會上“輸液危害身體健康”的傳言的辨析,讓學生明白“留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養學生“深思明辨、科學嚴謹”的科研態度。讓國家提倡的“不信謠、不傳謠”的公民行為規范走腦入心。
本節課中前修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中涉及的酸堿理論、酸的電離平衡;《生物化學》中涉及的物質的跨膜轉運方式、細胞膜的結構等知識點在課前就布置到網絡教學平臺的“朝花夕拾”模塊,讓學生課下回顧、總結在自己的筆記本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基礎:通過前修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中涉及的酸堿理論、酸的電離平衡;《生物化學》中涉及的物質的跨膜轉運方式、細胞膜的結構等知識點的遷移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影響藥物在體內轉運的因素。
學生知識能力:學生已經具備《無機及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中涉及到的本節課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對影響藥物轉運的因素進行分析歸納,所以采用當堂對分的方式上課,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并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
三、教學思路
①課前教師梳理本節中涉及的前修課程的知識點,在網絡教學平臺“學海泛舟”單元中的“朝花夕拾”模塊中布置《無機及分析化學》中涉及的酸堿理論、酸的電離平衡;《生物化學》中涉及的物質的跨膜轉運方式、細胞膜的結構等知識點,學生提前回顧相關知識點,并總結在筆記本中;
②由生活中同學們的服藥經歷以及事物間作用都是相互的引出新課——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轉運代謝。引導學生分析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藥物的理化性質決定藥物藥代動力學的ADME過程,引導學生回顧藥物的理化性質,指明本節課重點分析溶解性、分配系數、解離度這幾個因素;
③引導學生分析藥物吸收過程,對社會上“輸液危害身體健康”的傳言進行辨析,讓學生明白“流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養學生“深思明辨、科學嚴謹”的科研態度;
④學生小組討論“朝花夕拾”模塊中物質的跨膜轉運方式、細胞膜的結構等知識點,結合教材p12頁內容,請小組代表總結分享藥物吸收方式,教師最后總結;
⑤由藥物吸收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總結的方式完成;
⑥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梳理影響藥物分布的因素;
⑦梳理本節課內容,網絡教學平臺布置導學任務單和相關習題。
參考文獻:
[1].尤啟東.藥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9).
[3].秦潔,王鵬.“對分課堂”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4).
作者簡介:
秦潔(1984-)女,漢族,山東日照市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藥物化學、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Email:qinjietutu@163.com
★ 基金:山東理工大學藥學新工科教學團隊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