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德
[摘 要]新課程提出發展性教育評價的基本理念。這一評價理念和評價體系的主要特點是: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達到目標,而不是只有檢查和評比;要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和個體差異性;倡導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注重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針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應用表現性評價和學生家庭差異性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育;表現性評價;學生家庭差異性評價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農村學生家庭情況出現了很多變化,如單親學生明顯增多,留守學生增多,問題學生增多,干坐生增多等。同時,隨著初中學習科目的增多、學習難度的增大,致使部分學生掉隊,從而出現怕學習、厭學的現象。如何解決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呢?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現在,農村學校的課堂檢測方式也逐漸從單一的標準化測驗轉變為多種評價形式綜合運用,從對測驗的關注轉變為對學習的關注。教師們意識到,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提高,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農村學校的教學評價中,教師不但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表現機會,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學習,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促進學生主動表現自我,豐富情感體驗,形成良好品格。
一、農村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1.僵硬的評價機制,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行為能夠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倘若學生沒有了熱情,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目標就很難達到。
2.單一的評價,難以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容易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持續的終身發展受到阻礙和打擊。教師只有手中多握幾把評價的尺子,秉承課程生態的觀念,真正做到用大教育觀去培養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實現“全體發展”“全面發展”。
3.死板的評價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學習的自信心受挫,也導致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4.教師評價手段的匱乏容易使教育的民族性被忽視,使得課堂教學中極易培養的文化自豪感被扼殺,使學生欣賞不到自由與平等的價值。
5.單調的評價使學生與教師的心靈距離變得疏遠,師生之間的彼此信賴也就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要使這種學習方式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以往單調死板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在教師、師生、生生、組別、個體等角度尋找更多的突破口,也可以嘗試運用給小組或個人打分、教師口頭表揚、實物獎勵等諸多方式,還可以在終結性評價之外,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如揚起的風帆,始終處于昂揚向上的狀態,保有強烈的求知熱情。要以多元的評價方式去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珍視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切體驗與無可替代的個性展示,從而最終達到通過評價方式的改變使課堂成為生活課堂、生命課堂、高效課堂的目的。
二、農村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表現性評價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要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積極評價,這直接關系到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過程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評價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心理發展情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對學生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是否提前完成教師安排的預習任務;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之前,我檢查預習情況時發現學生孫某一問三不知,當時我沒有對其進行任何評價,只是讓其他同學幫助她完成問題。隨后經了解才知道,父母離異影響了她的學習情緒。得知這一情況后,我組織幾個與其親近的同學和她一起學習,給予適當指導;充分認可她的努力,一點點激發她的學習熱情。后來,她觀察圖形、閱讀題目時都更加細致,并敢于“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問題,課堂上甚至還能提出質疑或不同看法,這無疑是“無聲”評價的作用。
2.在學習過程中,作業是否獨立完成,是否參與合作交流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現在農村學校也在開展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我們每節課前都印制導學案,課堂上讓學生小組討論后再交流。我會對一些小組的合作過程做出評價,而不是僅僅關注合作學習的結果。如有的小組成員合作意識不強、參與性不高,影響整個小組學習的氣氛和效果;還有的小組成員過于張揚個性,活動氣氛過于熱烈,影響班級整體學習。這時我會用評價引導學生慢慢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從而學會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享受到的不應僅僅是收獲知識的喜悅,與個體的單兵作戰學習相比,學生更喜歡協同作戰,他們意識到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并體會到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喜悅與實惠。
就目前學生的學習現狀而言,小組學習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他們喜歡授課方式的多樣性,開放性的課堂是他們的最愛,他們需要教師的幫助,希望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能夠被釋放出來、激發出來。
3.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獨立學習,是否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找到了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否使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理解別人的思路,并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
課后我常常安排一道數學試題交給學生自由探究,通過課后討論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相關評價,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惰性心理。對于實踐、應用類作業,我都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個性化的設計制作。我著重評價學生的創新性與藝術性,讓學生對作品發表看法,取長補短。這一過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學的魅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評價中的優勝者,往往并不是數學成績很優秀的學生。這樣的評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使一些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在數學課上也有了成功的體驗。
三、農村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家庭差異性評價
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是:“評價要以人為本,要尊重個體差異,要關注困難的學生,允許暫時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推遲測評。在《標準》范圍內,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1.作業的可選擇性
我常將作業設置為基礎型作業和選作型作業,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課外延伸的空間。
2.作業的延后性
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只要是自己做的,可以做好后再交,而不一定要人人按時交,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3.作業的評價
對作業的評價,我常常采用個體差異評價。評分標準主要是根據學生自身學習的差異性和能力發展需要而制定的。在分數旁我還常常留下這樣的批語:“祝賀你,又有進步了!”“今天的作業做得真漂亮!”“別灰心,老師會幫你弄懂的!”“嗨,這個錯可不是第一次犯了,請盡快改正。”作為回應,在交上來的作業中我常常看到這樣的小紙條:“老師,我會繼續努力的!”“謝謝,我真開心!”“老師,我已經懂了。”“老師,這題不會,明天可以講一下嗎?”……
這樣的評價的確比一個個冷冰冰的分數好得多。這種評價方式充分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也有利于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建構發展性教學評價觀,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這樣可以使數學學科的評價方式變得多姿多彩,也可以將冰冷的評分變得有溫度、有感情、有實效。
參考文獻:
[1]陶西平.教育評價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徐承博.發達地區中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行動綱要及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布魯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4]侯光文.教育測量與教學評價[M].濟南:明天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