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莉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授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注重情感教育,培養科學態度與責任感;自主設計實驗,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索的魅力;開展生活化教學,感受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策略與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還要踐行素質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得物理知識,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一、堅持以生為本原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1.堅持以生為本,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從做中學”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從做中學”也可以理解為“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物理這門學科時,教師不應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還應把物理方面的成就與對人類的影響納入教學內容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物理的主要課程內容就是實驗,學生應該學會享受實驗的過程。例如,在教學《液體的壓強》中“體驗液體壓強的存在”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保鮮袋,把保鮮袋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把手放在保鮮袋里然后放入水中,這時學生會發現保鮮袋進入水中后會緊貼手上,感受到一種明顯的壓迫感。這樣的小實驗很簡單,容易操作,能給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又如,在教學帕斯卡裂桶實驗時,因為書中所給的實驗方式比較繁瑣,很多教師都因此而放棄實驗。其實,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完成這個實驗,如取一個漏斗,把橡膠管插在漏斗的末端,在漏斗上綁一個木棍或尺子,便于手持,然后把棍子拿高,隨著棍子不斷地變高,從漏斗下面管子里噴出的水就會越遠。這樣的操作簡單而且直觀,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設計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問題。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問題需要具有思考性,如果沒有思考性就很有可能使學生感到乏味無聊,進而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串聯與并聯時,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先為學生提供情境:一處居民樓里,晚上出來活動的人比較少,而樓道里的燈卻一直亮著,非常浪費,但要是把燈關掉,有人經過時就會不方便。因此,可以采用聲控燈,有人經過的時候發出聲響燈就會亮,沒有人經過的時候一兩分鐘后燈內部的延時裝置就會把電路斷開,燈就會熄滅。但是,這種燈只有在晚上才亮,白天燈是不會亮的。教師結合情境提出問題:“這種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怎樣設計這種燈的電路圖?”然后把相關的器材發給學生,如聲控開關、光控開關、電源、導線、燈,學生可以分別在黑暗處與有光處連接兩個電路,再把電路圖畫出來。教師對學生所畫的電路圖進行分析,在分析時需要從問題出發,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1.注重情感教育,培養科學態度與責任感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在科學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有科學的態度。在日常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思想情感、人生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漸漸形成科學的態度與責任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物理下冊“壓強”這一章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學會尊重科學。在教學時,要以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實驗前先讓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假設,小組成員一起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并開展實驗,實驗過后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并認真完成實驗,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且學生可以充分享受實驗的樂趣,提高思考探究能力。
2.自主設計實驗,感受科學探索魅力
物理教學主要是以學生動手實驗為基礎。在很多時候,因為教學條件和學生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課堂實驗都是教師演示、學生在一旁觀看,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師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自己操作,這樣才能在動手中真正感受到實驗的樂趣,從而對物理產生興趣。在平時的實驗中,盡管有的教師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但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驗步驟與得出的結論都幾乎相同,都是按照書本上的內容操作,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實驗內容自己去準備實驗所需要的材料,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并在實驗后驗證猜想,最后再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總結出科學的結論。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每個小組自行組織設計實驗,每個成員分配一個任務,這樣就能使實驗操作進展得更加順利。例如,在教學《物質的密度》這一實驗時,每個小組的成員可以自主尋找實驗材料,如泡沫、石頭、油等。因為實驗是每個小組分開進行的,所以學生所帶的材料也會有所不同,這樣實驗的結論就會多種多樣,從而真正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感受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1.激活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形成物理觀念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人腦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離不開曾經的生活體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物理觀念是指學生在長時間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與開展的實驗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這對學生形成物理觀念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如木棍在水中變“淺”、筷子在水中變“折”、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等。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把有關圖片清晰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產生學習興趣。也可以在教室進行實驗,往一個透明的杯子里倒水,在水中斜放一只筆,讓學生從一旁觀察筆形狀的變化。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生活體驗一旦被激活,學習興趣就容易被激發,而且會強化對物理學中各種現象與規律的認知。
2.創設問題情境,感受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初中生處于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出的問題也要與身邊的生活、社會熱點有關,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⑴我們坐在車上,為什么窗外的事物都在往后退?⑵為什么筷子斜插在水中會出現“折斷”的現象?⑶海為什么是藍的?……這些問題都來自于生活,且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在“光的折射”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發現水中的筷子會“折”?在水中明明魚很近,可以看到,為什么卻抓不到?”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充分踐行素質教育理念,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物理教學需要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放在教學的首位,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踐行新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廖伯琴.核心素養培養對初中物理新課程實施影響[J].高考,2013,(01).
[2]林欽.關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2015,(12).
[3]李巖.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分析[J].物理通報,2017,(S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