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怡
摘要:語文是義務教育當中的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社科人文知識,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近幾年弘揚“國風”已成為一種潮流,語文的地位就更重要了。而閱讀是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理解文本的基礎,更與成績相掛鉤,因為在考試中,閱讀的比作占得越來越大,目前來說,閱讀教學也遇到了瓶頸,傳統教學已經很難達到教學目的,那么就需要探究一下新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閱讀;初中教學;實施策略
學生到了初中之后,學習和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學科的結構都變得和以前完全不同,語文也是如此,小學階段,我們以認識生字詞和背誦為主,到了初中,閱讀理解成為了語文的關鍵,而閱讀教學也就成了語文教育者工作的重點,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趨勢。然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傳統的閱讀教學的缺點也顯露出來,機械性地講課很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改革閱讀教學的方式才能提高課堂的成效性,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強。
一、閱讀教學需要改變現狀
語文不像理科,它更注重培養一個人的發散思維和理解能力,還有溝通交流能力。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導致教師只注重成績,不注重學生的發展,忽視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而且閱讀教學大多都是“看著問題找答案”完全沒有做到“閱讀理解”,使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更不愿意去主動探索問題的本質,這樣下去,學生僅僅了解到了一些做閱讀題的小技巧,閱讀本領并沒有長進,不利于之后繁重的學習。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家長大多數沒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打壓學生的天性,不鼓勵學生閱讀,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具體要做到哪些才能改善現狀呢。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理解全文,體會文章中心思想。
語文課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不僅要熟讀課文,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思考,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目的是什么,組織學生自發進行預習,理解作者的背景和遭遇,感受作者在什么樣的心境下寫出文章,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含義,這種教學方法在詩詞類的課文中非常適用。
例如,在學習課文《桃花源記》時,教師首先要對文言文的重點知識加以標注,使學生能夠流暢閱讀全文,其次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先找幾名同學回答一下問題“這篇文章表達了什么”,循循善誘學生去感受文中的美景,闡述作者向往寧靜的桃園生活,這種生活可以遠離喧囂,無憂無慮地享受自然的美好。許多人都以為講到這里課文就基本結束了,其實不然,關鍵的一步就是理解作者完成作品的原因,文中雖未提到,但教師必須引領學生追根溯源,了解東晉王朝政治腐敗,賦稅徭役繁重,國家將要不復存在,所以陶淵明的“鴻鵠之志”根本沒有機會施展,對于國家的失望他選擇避世,向往田園,這才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師進行教學分析時,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很多作品都需要在文字之外才能抓住主旨,這是教授學生閱讀的重要方法。
(二)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實施延展性教學。
語文閱讀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初中生對于社會科學有了一定理解,應當展開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但是讀課外書一直都被視為“不務正業”,得不到提倡,導致學生的閱讀量不足,閱讀理解能力極差。其實,適當的課外閱讀不但沒有害處,而且可以輔助教學。
例如,學習《藤野先生》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后,體會作者與藤野先生的感情,另外還要布置一項作業,那就是閱讀《朝花夕拾》散文集,因為本篇課文就出自《朝花夕拾》。只有閱讀了這篇散文集,才能知道作者魯迅青少年都經歷了什么,了解他性格和志向的形成,充分反映了他對親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對封建和帝國的抨擊。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不但知道了魯迅的寫作手法,而且更能體會到藤野先生對于魯迅的重要性,這就做到了課內和課外的融合,語文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人文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三)讀寫結合,融會貫通
閱讀教學,有時也可以與寫作結合,在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思想后,每一名同學對于課文的感知都是不一樣的,對于故事的結局,可能有的人感到欣慰,有的人感到一絲心酸,教師就可以進行一節寫作課,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
例如,學習《背影》時,對于發生在火車站的送別和父親買橘子的背影,很多同學都會為這種質樸的愛所動容,教師就可以組織寫作課“背影讀后感”,同學就可以對于文中的故事寫下自己的感受,教師統一批閱之后可以與其他老師評定,選出幾篇代表作登載在校園板報上供學生閱讀,自己的作品又成了閱讀對象,學生會有一種自豪感,以后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經過這樣的課程,把閱讀和寫作聯系起來,實現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閱讀能力的提升,是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這需要廣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徐詠梅.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 新校園(中旬), 2017(4):40-40.
[2]徐超.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 商情·科學教育家(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