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少華 李慧華
摘要:有效教學是延長課堂生命的血液,在目前的高中數學教育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然成為數學教師公認的教育方向,只有在數學教育中打造有效課堂,才能夠讓學生從課堂中受益,達到師生雙贏的狀態。因此,在教授數學知識中,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當從課堂導入、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出發,創建自主、靈動的學習方式,逐步提升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實效。
關鍵詞:高中數學;導入;分層;生活
在傳統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模式,習慣性地將學生置于課堂中的被動地位,讓學生接受教師傳達的數學知識,以至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被壓制,學生的個性也得不到彰顯。因此,為了讓高中數學學科的教育從低效走向高效,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善數學教育的模式,在最大限度上迎合課改要求,以便提高數學教育的質量。
一、優化導入,讓數學有趣
作為一節課的開始,課堂導入設計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的高低,如果教師所設計的導入環節,在課堂的最開始就能引人入勝,那么學生能夠通過導入完成課下狀態到學習狀態的轉變,自主地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有效學習。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認知上的興致,提高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的積極性,數學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導入環節的重要價值,為學生設定準確的導入情節,讓學生從導入環節出發,逐步走入數學課堂。
例如,在向學生教授《不等關系與不等式》時,教師可以通過古詩《題西林壁》出發,進行導入設計,使得學生在趣味性的導入環節中,點燃進行本節課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向學生展示《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并為學生介紹在古詩中暗含的不等關系,讓學生認識到不等關系在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之后,基于學生對古詩中不等關系的探究,教師逐步過渡到本節課的數學知識中,讓學生點燃進行《不等關系與不等式》中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到不等關系的普遍存在,認同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意義。
顯然,教師從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出發,進行導入環節的設計,能夠給學生新奇的體驗,讓學生自主地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從而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奠定有效數學課堂的基礎。
二、分層施教,讓數學有質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目前的數學教育中發生了兩個轉變,一是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注重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價值,二是教師更加重視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育模式凸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所以,為了讓高中數學教育走向高效,教師也應當一改數學教育中的傳統模式,盡早地開展分層教育活動,指導學生在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教育活動中進行數學知識學習,逐步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質量。
例如,在《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日常的教育經驗,以及學生在測驗中的成績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指出不同學生所具有的不同學習能力和素質。緊接著,教師對學生進行精準定位,如對于數學知識具有較好自學能力的學生,教師將其定位為“提高層”;對于數學知識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將其定位為“基礎層”。緊接著,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為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活動,如對于提高層,教師設定具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活動,而對于基礎性的學生,教師則設定難度較低的活動,讓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中數學知識的有效認知,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可見,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對學生展開差異性的教育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要,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提升數學教育的實效。
三、融入生活,讓數學有效
數學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在向學生教授數學知識中,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建構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促進生活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提升生活的品質。因此,教師應當緊抓生活要素,結合數學學科的教育內容為學生適當地引入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形成生活化的數學意識。
例如,在教授《函數與方程》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本節課教授的函數、方程等內容,為學生引入指向生活元素的習題,指導學生使用本節課中學習的內容,進行這些生活問題的解決,使得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強化自己的認知,發展自身的應用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時,能夠進行問題的自主解決,將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總而言之,打造有效的高中數學課堂并不是在短時間的課堂教育實施中就可以落實的,而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因此,在之后的數學教育中,教師應當秉承耐心和細心,逐步從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性格特點出發,提出恰當的教育方法,并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經驗的總結,以便打造完善的數學教育體系,逐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瑋嘉.淺談數學生活化與高中數學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06.
[2]王榮.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漫談[J].科技經濟導刊,2017(36):1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