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鑠南 章費寅 張悅瑩
摘 要:現階段中國在操作層面上扎實推進各種形式的普惠金融有較大困難,因此以中原某艾滋病村為例,針對因病致貧的人群提出減貧機制。通過利用數字技術為艾滋病村的貧病人群提供女性小額貸款、周期性教育等方式,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精準扶貧道路。
關鍵詞:減貧機制;數字普惠金融;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035-02
引言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發展普惠金融被各級政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農村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貧困人口有不同人群,目前學術界專門針對某一個貧困人口群體的融資需求研究較為欠缺。處于農村的特殊人群,往往受到正規金融的信貸排斥,為此,他們主要的融資方式是民間借貸。相比正規金融,民間借貸在融資成本、融資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因此,通過對農村貧病人群融資需求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緩解農戶融資難的問題,為精準扶貧提出政策建議,從而讓普惠金融促進農村精準扶貧。
現有的關于普惠金融中女性小額貸款研究發現,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實施小額信貸計劃時都將受信對象集中于女性。世界銀行也在發展中國家力推針對降低女性信用排斥的小額信貸計劃(Holt and Ribe,1991)。最著名的就是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從1983年成立至今,在為本國78 000個村莊784萬人提供的貸款中97%為婦女。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到貸款給婦女所獲收益比借款給男人要大。男人掙錢后更傾向于自己消費,而婦女掙錢后,會使整個家庭尤其是兒童受益,因此,給婦女貸款能夠產生“級聯效應”(cascading effect),給整個家庭甚至整個社區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尤努斯,2008)。此外,實證研究也發現,女性在運用小額信貸的資金方面更加有效(Pitt and Khandker,1998)。而且小額信貸不僅使女性有了經營性收入,提高了女性地位,使女性變得更為自信,在家庭中地位也得以提升(Goetz,1996;Pitt,等,2003)。
現階段中國在操作層面上扎實推進各種形式的普惠金融仍困難重重。我們十分需要特殊人群的小額信貸相關理論研究,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推進精準扶貧,最終實現全面脫貧。
一、數字普惠金融減貧機制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金融體系不斷優化更新,數字普惠金融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數字普惠金融使得交易中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進一步拓寬了金融服務范圍,讓金融服務質量得到改善,并在原有金融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提供了更有效的數字信息。憑借這些優勢,數字普惠金融為偏遠貧困地區的人們帶來了更多便捷,讓他們也能享受電子支付等服務,為貸款和保險等業務在貧困地區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過去很長時間內,貧困山區的居民通常由于自身條件不足,達不到金融機構的貸款標準,無法通過常規渠道享受金融服務。而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將這類群體集中在一起,借助大數據深入分析這些客戶的實際需求,從而針對性地向他們輸出金融資源信息,提高金融服務共享平臺的專業性。在這樣的金融服務體系下,客戶定位更加準確,為需求者提供的金融服務也更加個性化。
本文的具體研究場景的小李莊是中原某縣白集鎮下轄38個行政村之一,850戶人家,原本有人口2 500余人。自1980年代以來大批村民卷入賣血潮,達1 000多人,幾乎所有青壯年都賣過血,檢測HIV呈陽性者302人,2000年開始大批死亡。目前已經死亡的“未確癥”人數已有15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因病致貧的人群。由于當年賣血者以男性為主,因此青壯年死亡男性居多,針對這樣一個特殊人群實施女性小額信貸的田野調查,既有著理論研究的必要性,也有著現實的迫切性。
在開展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深入考察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精準扶貧實施情況。調查發現,當前很多地區的居民對數字設備并不了解,且相關技術知識掌握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際效力,降低了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性。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使數字普惠金融的精準扶貧。
(一)大力普及數字技術
在中原某艾滋病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尚未普及到底層貧困人群。當地以農業為主,消費采用線下面對面的消費。為此,可以加快當地智能手機的普及,并進行周期性教育,引導貧病人群從面對面支付轉向線上支付。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將會拓寬村民的理財渠道。數字技術的發展,能夠將村民支付、消費等數據較好地記錄下來,能夠在為他們提供信貸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提供較為完備的數據。通過收集基本信息、行為軌跡、社交網絡等特點,利用用戶畫像技術對不同群體的特殊人群進行畫像。最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貧病人群進行信用評級,檢測其小額信貸的違約風險,以達到風險控制。
(二)提供專門女性小額信貸
傳統對貧病人群更多采用直接捐助的方式。我們認為,施舍和捐贈不是解決貧窮的辦法,這樣只能讓窮人喪失主動性而使貧窮永遠存在。而通過信貸方式不僅幫助了窮人,更重要的,這是一種用貸款的手段激發閑置勞動力創造價值的社會教育行為。為此,可以提供專門的女性小額貸款,將互聯網與小額信貸相結合,扮演聯絡人的角色,把需要資金的人和有閑置資金的人聯系在一起,以借貸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捐贈方式,實行“造血式”扶貧。采用透明化運作方式,把借款人的詳細信息都放在網站上,而那些有閑置資金的人可以根據這些信息自主選擇借貸對象和金額。
(三)建立專門針對貧病人群的信貸機構
信貸機構的運作資金可以由國家財政撥款或社會捐助。通過與全國各地的小額貸款機構合作,收集貸款申請者的基本信息,并公布在網站上,讓有空閑資金的放款人可以自主選擇借貸對象和金額。由網站籌集到資金之后,再通過借款人所在地的小額貸款機構轉貸給借款人。此外,還可以根據貸款申請者償還前期貸款的情況將他們進行分級,信用級別較高的申請者下次貸款優先考慮。這類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可以有效緩解貧病人群的資金壓力,避免他們因為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而陷入惡性循環。不過這類小額信貸的實施要以完善信用體系為基礎,防止信息不對稱問題出現。
(四)周期性教育降低信貸違約
在提供小額信貸后,可以對貧病人群設定五人小組(2-2-1)連帶責任,互相監督,形成內部約束機制。這樣一來,不僅發展了客戶,而且提高了底層客戶的違約成本。通過經常性的小組會議等形式培養客戶守信意識。其次,提供信貸的同時對她們進行勞動技能教育與示范,通過周期性會議與互相學習提高工作能力、個人尊嚴與守信意識,成為女性小額信貸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這些措施能確保真正有需要的困難群體獲得貸款,并且保證貸款資金的合理用途,從而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二、總結及展望
本文通過對貧困人群中特殊人群的研究,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在精準扶貧方面的作用機制。根據前期的調查我們發現,外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針對艾滋病人群的捐助,但這種救助并非治本之策。當地人一直嘗試著各種生產自救的努力,比如養羊、養鵝、做手工藝品、生產鞭炮、生產羊毛衫等,但很多村民由于缺乏融資渠道,視創業為畏途,因而小李莊至今仍然貧困。因此,在該地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刻不容緩。通過建立一個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拓寬金融服務內容,創新金融服務方式,使得小微金融機構能夠為貧病人群提供更多地金融服務,從而彌補農村資金缺口。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服務能力,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滿足貧病人群的融資需求。
參考文獻:
[1]? Karlan,D.,and J.Zinman,“Credit Elasticities in Less-Developed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Microfin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pp.1040-1068.
[2]? Pitt,Mark,and Khandker M.,Shahidur R.,“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Programs on Poor Households in Bangladesh:Does the Gender of Participants Matt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pp.958-996.
[3]? Goetz,Anne,and R.Gupta,“Who Takes the Credit? Gender,Power,and Control Over Loan Use in Rural Credit Programs in Bangladesh”.World Development,1996(1),Vol.24,pp.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