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家庭教育存在著許多誤區,家長迫切需要得到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而家庭教育指導的現狀與家長的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的現象。昆山市教育局在以“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為目標的家校合作實驗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開展了“走班式”家長學校的實踐研究。這種創新型的家長學校模式,具有形式更靈活、目標更集中、評價更多元的特色,家長可以通過理論學習、體驗感悟、實踐操作,多角度地獲得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關鍵詞:走班式;家長學校;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A-0039-04
為解決家庭教育指導與家長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昆山市教育局嘗試開展了“走班式”家長學校的實踐探索。
“走班式”家長學校是指在多元發展與個性發展理念指導下,借鑒基礎教育“走班上課”的經驗,讓家庭教育更為有效、更有品質的家長學校模式。與當下許多學校開辦的家長學校相比,“走班式”家長學校具有很大的優勢:一是針對性更強。關注不同類別家長的實際需求,加強對特殊家庭,特別是對弱勢群體家長的指導。二是形式更靈活。“走班式”家長學校對“授課式”“座談式”“體驗式”等模式進行了整合,使家長通過體驗、感悟、實踐、學習綜合為一體的“走班式”家長學校實踐,多角度地獲得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三是評價更多元。在開展授課或實踐時,設立觀察員制度及評估制度。每一位指導師在講課時,至少有一位資深指導師作為觀察員,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督導評估,參與的家長通過填寫反饋表,對此課進行評價,以此來促進“走班式”家長學校質量的提升。
那么,“走班式”家長學校如何運行呢?
一、“走班式”家長學校的項目運行機制
建立“走班式”家長學校的項目運行機制,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老師如何選?昆山市尹弘敏、沈亞芬兩個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匯聚了昆山市優秀家庭教育指導師60余人,從中挑選了30人組成“鹿城家庭教育講師團”,并通過項目化運作,邀請名師對講師團進行專項培訓,使指導師具有參加此項目應有的專業水平。
2.課程如何設?邀請專家團隊和指導師一起來設計課程,力求課程體系明確,內容科學實用。“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分為大小“兩張菜單”,以及相應的大小“兩種課堂”。首先是大菜單,即通識課菜單——2017年初,昆山市出臺了《昆山市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大綱》,對于各年段家長學校的授課內容進行了梳理,體現的是各年段家庭教育指導中的共性問題。這份大綱成為“走班式”家長學校通識課的設計依據。“走班式”家長學校最具特色的是“小菜單”,這份菜單聚焦家長的具體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體驗課程。這些體驗課的選題來自對一線教師、家長的問卷調查,來自家長最集中、最關心的問題。2016年,蘇州市教育局推出了1-9年級的《蘇州市家庭教育家長讀本》,這些讀本成為我們設計家長體驗課的藍本。
3.基地如何定?為了推進此項目的研究,盡快積累經驗、及時調整,我們在城區、開發區、鄉鎮分別建立了8個實踐基地,組成聯盟學校,開展“走班式”家長學校的嘗試。這8個實踐基地分別是:地處城區的婁江實驗學校;地處開發區的開發區實驗小學、兵希小學、包橋小學;地處鄉鎮的周市鎮永平小學、周市小學、陸家鎮菉溪小學,以及正儀中心小學下屬的完小校——黃泥山小學。我們在這8所聯盟校中充分實踐,不斷調整,對整個項目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也積累了面對不同區域的不同家長開展此項目的豐富經驗。
二、優化“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設計
為增強“走班式”家長學校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優化課程設計是關鍵。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以《昆山市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大綱》為綱領,以《蘇州市家庭教育家長讀本》為藍本,扎實有序地開展以下六方面的課程實踐,優化整個課程設計。
1.需求評估。團隊設計好家長問卷,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的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的認知,存在困惑點等,并進行家長需求的分析。
2.主題分析。我們既要評估家長需求,也要結合“立德樹人”的德育要求,用三維分析法進行主題分析,即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家長的實際需要,也要結合各年齡段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更要遵循國家對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
3.通識講座。講座的主題主要圍繞家庭教育通識,讓家長了解學生發展的一般特點,以及相應的教育原則和建議。每個年級的通識講座務必緊緊圍繞這個年齡層次學生的發展特點來設計,并引導家長注重自我教育。
4.分層走班。在對家長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指導教師給家庭教育水平層次不同的家長上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導課。每一個主題的課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喚醒課,主要是家庭教育知識的普及;第二層次是賦能課,主要是傳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班主任可以指導家長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實際家庭教育水平,選擇參加不同的培訓課程。
5.家庭練習。每一堂賦能課后,團隊都要設計訓練表和評估表,同時建立交流群,指導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家庭練習。家長可以自愿選擇參與課后的21天打卡活動,進行打卡和定期反饋。授課指導師和課程助理會及時收集信息,并指導家庭堅持練習。
6.效果評估。對效果和質量的追問是“走班式”家長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來自家長的反饋便于我們了解課程的實際效果,給我們調整、改進課程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時,團隊對于課程的反復打磨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做法主要有:(1)設立觀察員制度:每堂課至少要有2位指導師擔任觀察員,記錄家長體驗課的授課情況,以便于在授課結束后進行復盤和督導。(2)設立課后研討制度:先由上課的指導師介紹課的設計和授后反思,再由觀察員反饋體驗課堂中教師的表現、家長的反應,評估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最后由指導師根據觀察員的建議再次對課程進行研磨、調整和試講,使課程更加科學規范,并適應家長的需求。
三、細化“走班式”家長學校的運行模式
“教育無小事”,項目的實施細節必須考慮周全。以實驗基地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為例,“走班式”家長學校的運行管理流程如下:
1.提供菜單。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出家長學校的計劃,同時制定出每學年家庭教育指導的大菜單(即年級家庭教育的講座系列)。除此以外,還有“走班式”的小菜單(即活動體驗型的小班制課程)。我們根據需求評估和主題分析,提供三年級“走班式”家長學校的課程菜單(如圖1)。
2.編制課表。通過問卷調查,學校進行匯總及分析,對家長學習需求進行分類,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確保家庭教育課程化實施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根據家長填寫的“走班式”家長學校預約網絡調查表,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家長對課程的需求,編制課程表,確定“走班”的教室及相應課程的指導師。如三年級家長有300人,其中90位家長選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30位家長選擇“孩子不喜歡看書怎么辦?”98人選擇了“孩子做作業拖拉怎么辦?”40人選擇了“孩子玩手機上癮怎么辦?”24人選擇了“孩子總喜歡發脾氣怎么辦?”12人選擇了“其他”。因此,“走班式”家長學校的課表可設置如下(見表1):
3.確定形式。與普通家長學校主要采用大講座的授課模式相比,“走班式”家長學校的形式更靈活多樣(見表2)。“走班式”家長學校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整合運用,交錯漸進,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彌補其不足,實現家長學校教學效益最大化。學校可發出《告家長書》,明確家長學校的時間、簽到地點,并對“走班式”家長學校進行簡單介紹,邀請三年級的家長參加家長學校學習。
4.互動體驗。《告家長書》上附有三年級家長體驗課的課表,家長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選擇自己想參與的體驗課。學校可以從選課軟件中導出家長選課信息,制成簽到表。首先,家長在簽到時明確自己要“走”進哪個體驗教室聽課,并領取《“走班式”家長學校反饋表》。接著,家長在報告廳集中聽取家庭教育通識課,獲得教育該年齡段孩子的家教常識。最后,在志愿者的引領下,家長“走班”到各個教室參加互動體驗課程。
四、推廣“走班式”家長學校的實施經驗
上半年,昆山市“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在實驗基地學校進行了10輪試驗,獲得了家長和學校的肯定。但是,講師團的人數極為有限,若要滿足更多學校和家長的需求,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走班式”家長學校的模式,就要培養更多的講師,并將成熟的課程通過這些講師推廣到各個學校。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們在黃泥山小學這個農村完小校率先進行了試驗。我們采用“一對一拜師”的方式,請工作室課程研發者跟黃泥山小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們結成對子,二次開發適合黃小的家長學校課程。通過兩個星期的研磨和試教,6位年輕的指導師已經能夠駕馭家長體驗課。一堂60分鐘的家長體驗課真讓人意猶未盡,講師和上課老師一起對課堂進行了拓展——再用20分鐘時間進行“你問我答”,家長們既可以就今天探討的話題再進行深度提問,也可以分享自己聽課的收獲。現場問答和互動對于年輕的指導師來說,真是不小的挑戰。活動結束后,工作室成員照例齊聚一堂,對當天的家長體驗課進行第三次打磨。
至今,“走班式”家長學校已經輻射到8所城區學校和12所鄉鎮學校,服務7000多個家庭。這個項目入選2018年度“昆山市十大志愿者創新服務項目”,團隊也因此獲得“蘇州市最美教師志愿者(團隊)”稱號。實踐證明,“走班式”家長學校模式的構建,促進了家長家庭教育理念的提升、家庭教育方法的改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