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珍
摘 要:信仰教育對中職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關系、中職學生信仰現狀及成因,以及在中職學校開展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全面開展信仰教育途徑、建立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機制和革新信仰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信仰教育;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25-02
中職教育是國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職學生日后的發展以及價值觀有著決定性作用。當前中職學校非常重視技能教育,卻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但社會需要思想道德好、有良好信仰的人才,所以中職學校開展信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德育思想教育與信仰教育
(一)德育思想教育
從廣義上進行理解,德育是有計劃性以及目的性,對社會成員在政治修養以及道德思想方面,有著諸多影響的一些活動,從這個層面上看,德育涉及的方面是比較多的,其中有社會、社區以及學校等。狹義上的德育,就是學生接受的有系統性以及目的性的品德教育。因為思想是在人腦中客觀存在的,經過思維的加工后自動形成,并對事物有著一定的看法和理想。德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過良好的引導,可以在思想以及道德的層面上受到積極的影響,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二)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就是人類最基本和古老的一種精神寄托,有了這種精神寄托之后,可以讓人類的行為得到良好的規范。信仰傳統的定義,是將圣賢的主張、對神靈的崇尚或對自然的敬畏等作為主要的動力,從而形成為人處事的原則。信仰本身所代表的是人們對美好的一種向往。有了信仰之后,人們就更加有動力不斷奮斗和努力。信仰教育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和強化,用教育的方式,在學生的群體中對信仰進行傳播,對學生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從德育和信仰教育定義看,二者存在一定聯系,目的基本相同。德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信仰教育則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愿景以及善良的品質。在中職學校中,信仰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信仰教育也是來源于人們對思想的影響形成的哲學教育。中職學校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展開的德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人。如今的社會誘惑非常多,很多的中職學生因為有金錢至上的思想,在人生的發展道路中,開始感到彷徨和迷惑,需要得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指導。開展信仰教育,可以讓學生對美好充滿向往,然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中職學生信仰現狀及成因
(一)現狀
現階段馬克思信仰作為一種主流的信仰,正在逐漸邊緣化。在社會主義整個的思想體系中,集體主義以及奉獻精神是很重要的,但是中職學生并不肯定和重視思想,反而更加認可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如今社會的信仰情況是多元化的,國內的生產力在不斷提升,市場經濟也逐漸變得完善和繁榮。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物質欲望不斷被刺激,加之媒體對物質至上以及享樂主義這些負面的價值觀進行宣傳,刺激人們的消費心理,以致人們的思想和信仰受到嚴重的影響。很多的中職學生也是如此,對物質主義非常推崇,很少會考慮到自己要追求的價值。從外來文化的角度上考慮,西方國家借助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等途徑,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進行影響,讓中職學生的青春躁動得到了極強的刺激,對自由以及獨立更加追求,西方的一些節日也開始受到中職學生的喜愛,而一些傳統節日卻受到了冷遇。
(二)成因
從社會層面上看,如今西方文化的不斷入侵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導致中職學生出現信仰危機。從社會的整體情況上看,西方文化中傳遞的負面思想較多。比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等,這些消極的思想對中職學生的信仰形成嚴重的沖擊。從家庭層面上看,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中職學生信仰缺失的一個成因。父母從小為子女灌輸個人本位、功利主義等思想,比如告訴子女,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有一個不錯的前途,是為了升官發財,這些思想對他們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從個人層面上看,中職學生自身身心發展階段也是其出現信仰缺失的一個內因,由于中職學生年輕,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處于一個身心并未成熟,同時渴望變得成熟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人格塑造有所不足,對很多的錯誤思想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且受到環境影響很大。而且受年齡影響,中職學生普遍心浮氣躁,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容易動搖。
三、中職學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職業觀
對中職學生來說,信仰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對中職學生開展信仰教育,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征。中職學生普遍是未成年人,價值觀正在形成,很多的中職學生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沒有足夠的了解,對奉獻精神缺乏概念認識。且中職學生中很多人未形成獨立人格,沒有明確的職業認知。這種情況下,信仰教育可以幫助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以及人生觀,引導他們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并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念,這對中職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二)更好地適應社會企業的要求
現在企業不但重視技能水平,而且重視員工的職業道德。企業在挑選員工初期比較重視的是專業技能,但是在后期更加考察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職業品質,因為專業技能是可以培養的,技術經驗是可以積累的,但是信仰和思想是難以改變。這種情況下中職學校要注重對學生開展信仰教育,使中職學生的各方面素養更加符合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四、信仰教育的途徑
(一)發揮德育課的作用全面開展信仰教育
德育課的開展,是實施信仰教育的重要路徑,開展有效的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方面引導學生,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和職業觀。這種情況下開展中職德育課,需要加強課程改革,充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則和內容,并注重信仰教育與實際的聯系,提升信仰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感,提升信仰教育的說服力,讓中職學生可以實現知行合一。在中職德育課上,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的理論基礎,讓中職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引導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德育與信仰教育本身就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在內容、目的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實施信仰教育,德育課是不可忽視的途徑,在德育課上對學生開展有目的、系統性的信仰教育,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信念是有決定性作用的。中職學校要豐富德育課的內容,將信仰教育作為德育課上重要的任務。
(二)整合資源建立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機制
對中職學生展開信仰教育,要注重環境的營造,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都要發揮作用,要形成合力。如今中職學生出現信仰缺失,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家庭以及社會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學校要注重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對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進行利用。學校方面,還是要發揮出作為專業教育方的效能,對中職學生展開系統化的信仰教育,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氛圍,在思想道德以及信仰理想方面正確引導中職學生,家庭方面則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多加關注,尤其是人格以及品質方面的進步,對學生也至關重要。社會方面,如今中職學生出現信仰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上各類的負面思想傳播,社會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輿論力量,并建立規范的道德機制,同時全社會需要形成合力,為中職學生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礎,形成精神支柱,從而促進中職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讓其對各類的挫折以及困難可以積極面對,勇敢創新。對學生展開信仰教育,三方面通力合作,整合各種資源,可讓中職學生健康成長。
(三)革新信仰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首先,信仰教育的形式要多樣化,手段具有可行性,對學生開展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信仰教育。信仰教育的開展,要以“滲透和引導”為主,“灌輸和說教”為輔,需要讓中職學生意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其次,信仰教育要注重分層次,因材施教,信仰教育要與德育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生要注重無神論、愛國和馬克思主義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
再次,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信仰教育,可以借助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也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等新媒體手段,改變信仰教育的時空觀,拓展信仰教育的途徑。對學生開展信仰教育,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將信仰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在網絡平臺上還可以建立信仰教育的數據庫,這便于學生查找各類的信息,讓學生受到正確的思想教育以及信息流影響。此外是結合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可以在網絡上組織討論,讓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辨別能力,并提升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能力。學生結合實際的問題進行探討,可加強對社會本質的了解,意識到正確信仰的重要性,對西方的一些負面思想也可以正確看待,使理想信念得到正確的塑造,這有利于提升信仰教育的實際效果。
五、結語
總之,現階段中職學生面臨著信仰缺失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諸多方面的,中職學校要全方位地加強對學生的信仰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信仰,不斷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蔡志剛.“誠·成·承”匠心德育的內涵研究與實踐探索——以非遺項目石雕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職業技術,2019,18(6):18-21.
[2]何宏宇.中職學校班主任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以“班·?!卑嘀魅喂ぷ魇覟槔齕J].西部素質教育,2019(8):97-98.
[3]張國華,黃玉娟.在中職德育課堂中融入十九大精神的探索——以“哲學與人生”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2019(12):84-86.
[4]張娟.淺談德育教育在少數民族中職學校的重要性——以甘南州中等職業學校為例[J].亞太教育,201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