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艷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然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并逐步向農村教育推進,卻常常有教師感慨:“現在的農村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一屆不如一屆了,要想提高農村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學習現狀;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74-02
一、原因分析
(一)農村學生多為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沿海地區的用工吸引了內地大批勞動者離家外出就業,而這些勞動者的孩子則留守家園由祖輩或其他親屬監護。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使得他們在學習方面得到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放學回家后,學習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當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得不到及時的消化和鞏固。他們一天的主要精力不放在學習上,在學習上顯著的表現就是學習習慣非常差,學習認知偏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思維簡單,稍微碰到點困難就退縮,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二)農村家庭對教育不重視
許多農村學生的學習得不到重視。首先,是由于許多家長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受到一些社會輿論的蠱惑,產生“教育無用論”的思想,碰見孩子成績下降等情況,通常順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不行就別念了”。這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找不到自信。其次,學生在家很少有家長過問學習,在家做功課也沒有家長的陪伴,更不用說期望家長輔導了,有的家長甚至連起碼的監督學生完成當天功課的時間都沒有。數學的學習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當天所學的數學知識得不到鞏固,有疑惑的知識沒有家長的幫助,日復一日,數學學習的困惑越來越多,學習也就變得越來越吃力了。
影響農村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發展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要普遍地提高農村小學生數學水平是個系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工程,必須借助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改善辦學效果。
二、應對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行為多受外在動機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故事就是很好的興趣載體。教師可以將數學故事穿插到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在聽覺上和思維上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并因此對數學這門學科充滿好奇心。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穿插數學故事,具體如下。
1.課前運用,引人入勝
故事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展學生的視野,而且還能起到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從而激發好奇心的作用。例如,筆者有一節數學課是排在體育課后面的,經常到了上課時間,學生還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后來,筆者每到這節課,就給學生講一個數學小故事。結果,學生不但沒有因為體育訓練而影響學習,反而體育課一結束就回教室安靜地等著筆者來講故事。
2.課中運用,排憂解難
引入故事進行數學教學并不意味著整個課堂都需要,也不意味著每一節數學課都要運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具體情況等巧妙安排,考慮是否需要、該放在一節課的哪個環節效果才是最優的等因素。例如,學生在理解小數點時經常犯迷糊,以前筆者即使手把手教,還是有學生差錯不斷。有一次筆者干脆講了一個《小數點大鬧數學王國》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零國王過生日,小數點前來賀喜,但零國王對這個小東西瞧不上眼。小數點很生氣,便把數字王國的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一位大臣對零國王說:“只有您能降服小數點,秩序就井然了。因為,小數點站到整數前面,會把整數變小;只有站在您這個數的前面,不會發生變化。因為0.0仍然等于零呀”……這個故事講了約5分鐘,但學生個個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了,學生對小數點的印象加深了,也知道了小數點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后就很少有學生再犯小數點的錯誤。
3.課末運用,樂學不倦
心理學研究表明,臨下課前的5分鐘左右學生較易疲勞,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大量的枯燥的數學習題并不感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這時候,數學故事能再度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讓學生在故事中鞏固新知,使學生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例如,在“可能性”一課快結束前的幾分鐘,筆者講述了古代經典的智慧故事《聰明的犯人》:“古時候,有個國王做事優柔寡斷,每次在處死囚犯時,要請神來作最后的決定。神用兩張紙,一張寫著‘生,一張寫著‘死,讓犯人抽簽。有一個文官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他的仇人一心想讓他死,偷偷地把‘生換成了‘死,這樣一來,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張,他就一定得死。臨刑前一天,犯人的好朋友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犯人想了一夜沒睡著,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臨刑前,法官讓他抽簽,犯人抽出一張,立刻把紙條吞到肚子里。就這樣,犯人逃過了一死。小朋友,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對故事中出現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解答欲望,既理解了數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闡述、使用、把握數學語言的能力。
4.課外運用,回味無窮
數學故事更多的時候是在課外運用。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時,往往會布置大量的習題訓練,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反感。試想如果把枯燥無味的作業改用看故事的形式來完成,學生肯定不再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而是一種興趣,一種快樂。學生不僅學得主動,而且學得輕松、愉快。運用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找數學故事,編數學故事,把數學故事寫進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等。讓數學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學生會驚訝它的美麗,驚訝于它的神奇莫測,驚訝于它的包羅萬象,驚訝于它的“好玩”。
(二)尋求家長配合支持
雖然許多農村學生的家長都在外打工,但現在電話和網絡都比較發達,家長通過以下這些同樣可以在促進學生成長上起到一定的作用:①家長要定期與監護人聯系。通過監護人多方位了解學生的成長及在家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是否能按時做功課,是否有規律地安排學習時間,在學習上是否有什么需要等。②家長要定期與學生溝通。在學習上給予鼓勵,時時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關注他們心中的想法,體會他們學習的困難,掌握他們其學習成長的動態,協同監護人解決學生的一些問題。③家長要定期與教師交流。家長應當把從監護人和學生那里了解的學習上的一些情況反饋給教師。這能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估,選擇合適的方法促進其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韓春暖.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1(18):61.
[2]劉電芝.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蔡親鵬,陳建花.數學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