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艷霞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小學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握“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建立“立德樹人”的長效機制,探索創新實踐路徑,充分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著力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關鍵詞:家校聯合;立德樹人;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122-0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學校必須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探索“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創新“立德樹人”的工作機制,提高“立德樹人”的實際成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對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培養和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深遠意義。筆者經過多年的德育實踐,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德育實施路徑。
一、明確一個目標——立德樹人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將立德放在首位。蘇霍姆林斯基指出: “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的過程,就在于教育者在關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這樣一種情況,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立德樹人”,從字面上理解,立德即樹立德業,樹人即培養人才。
教育之本,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已然成了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
二、打造兩條主線——家校聯合
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樹人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社會、家庭、學校三方力量,共同助力德育的落地生根。
首先,努力提升家長的綜合素質。開設家長學校、開展教學開放日、成立家長義工隊,讓家長在學習研討中收獲成長,提升素質,充分發揮家長的主人翁作用,讓其主動參與到學校教育、學生管理等日常活動中來,這樣壯大了教育管理隊伍,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其次,精心設計親子活動。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往往被爸爸、媽媽忽視。通過家長學校組織或是幫助家長設計由家長自己實施以及家長自己設計的親子活動,如親子共讀活動,共同享受閱讀時光,交流閱讀體驗;“大手牽小手,你我共成長”活動,相互監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假期親子游等,在旅途中增長見聞,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與家長在互動中,開闊知識視野,構建融洽的親子關系,引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踐體驗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再次,創造性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建立家長學校網絡平臺,組建家庭教育 QQ 群、微信群,依托“家訊通”等平臺,有助廣大家長豐富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素質。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利用家校聯系本,不定期地組織教師家訪,形成多種家校溝通渠道,確保交流的暢通有效。
三、利用三個陣地——課堂、社團、實踐
課堂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等都是“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只有把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結合起來,才能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增強“立德樹人”的整體效應。
(一)課堂育人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
課堂是中小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我們要充分發揮“第一陣地”的作用,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工作者要有課程觀、教材觀,在教學實踐中,深度挖掘,科學育人,將“德”的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到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發展。筆者在講授《散步》一文時,利用“發生分歧后,‘我是怎么處理的?為什么這樣處理”這一問題給學生一個支架,帶領學生潛心涵泳,在字里行間感受文字的奇妙、情感的美好。由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足夠深刻,因此在探尋主旨時,產生了許多的思考:珍惜親情;生命的理解(兒子茁壯成長的生命,母親日漸衰落的生命);責任的重大;感嘆生命的輪回;家庭是世界的一個縮影,家是最小國,家和萬事興;時間流逝的思考;一家人要互敬互愛;等等。充分利用好課堂,利用好教材,可帶領學生在文本中潛泳,積淀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活動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實踐活動對中小學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責任感以及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需要,開展切實可行的社團活動:小學階段多開展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活動,如“我是整理小能手”“燒菜我最行”“親子閱讀家園”等;中學階段多開展審美、意志力等方面的活動,如“小小攝影展”“我與傳統文化手牽手”“盆景設計大賽”“定向越野比賽”等。在活動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使其成為一個真正能立于天地之間的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里的一枝獨秀,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實踐育人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路徑
社會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徑之一。“生產勞動同智育、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和其他一切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參加義務清掃社區、到福利院照顧殘疾兒童、義務幫助孤寡老人、交通文明崗執勤、火車站義務引導、綠色家園我來護、義務獻血我來宣等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深刻認識社會實踐的發展需要,把握社會實踐的本質,認識社會實踐的價值,概括出反映社會實踐本質需要的時代精神。學生們在服務他人與奉獻社會中磨礪了品質、強化了社會責任感、升華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面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迫切需要,面對新的時代境遇,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斷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完善德育教育體系,讓立德樹人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回歸生活,以新的方式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推動中國夢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蘇 瑩.家校協同促進小學班級管理[J].教學與管理,2016(32):19.
[2]楊 潔.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學家長教育的對策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