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兩者并不是相互分割的主體,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就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兩者的關系進行探討,以為主題活動與集體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主題活動;區域活動;集體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的經驗。”對于這一要求,傳統的集體活 動教育較難達成,傳統集體教學是在目標控制下的學科式教學,它由教師預先制定目標、內容和學習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大都是在老師的預設中進行的,教師注重的是教學任務的 完成,缺乏對幼兒個體差異的關注,不能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求。而區域活動恰恰符合了《綱 要》的要求。區域活動中教師在觀察幼兒興趣的基礎上,了解幼兒的需要,創設活動環境、投放 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選擇游戲,從而更大程度地促進了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1 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中集體活動的“先行者”
教師首先讓孩子到活動區對有關材料進 行操作感知,以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成為集體 活動的前期經驗。
如在主題活動“和時間賽跑”中,教師發現 孩子們特別喜歡玩探索區里的沙漏、各種鐘表 等材料,于是,我們就生成了 “古時候的計時工 具”、“鐘表的用處”、“未來的鐘表”等活動。孩子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古時候各個 時期的計時工具圖片和各種各樣的鐘表。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們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探索自己收集的資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主題活動《我愛春天》中,有一節教學活動《有趣的糖紙》,教師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糖紙, 把它們投放到創意區,讓幼兒去欣賞,并啟發幼 兒去想像,去創造。結果發現只有小部分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設想,設計出“桃花”、“風箏”等畫 面;只有一位幼兒用糖紙剪了一把小傘,并用油泥做了一個小人;還有一位幼兒用糖紙剪了彩虹,非常有創意。于是,在集體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先欣賞區域活動中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去評 價哪一幅作品最好,好在什么地方,然后,教師 再把重點放在引導幼兒根據糖紙的形狀、顏色 進行充分想象,啟發幼兒學習將各種材料利用 起來,進一步拓展了幼兒的思路。
2 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中集體活動的延伸和鞏固
區域活動能為集體教學活動做鋪墊,同時也能成為教學活動后的興趣延伸部分,能有效促進幼兒對集體教學活動的興趣,鞏固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沒有或不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在集 體教學中教師不可能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套學具,也很難讓每個孩子都有實際操作的機會,為 此,我們總是圍繞主題活動在區域中投放有關 材料,讓幼兒進行探索,獲得相關經驗,體驗成 功的快樂。
如,美術活動《快樂的鴨寶寶》,孩子們在活 動中學會了畫小鴨的技巧,活動后,孩子們圍在 我身邊,睜著好奇的眼睛,不停地問:“老師,鴨寶寶是從哪里來的? ”“老師,鴨寶寶睡覺嗎”孩 子們對小鴨產生了興趣。因此,我在區域內投放了以書和圖片為主的材料,讓幼兒在區域內自己探索,互相討論交流,解決他們的疑惑。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具體實踐、探索,通過和材料的互動和同伴的交流,將在集體互動中沒有充分得以展示或沒有達到的目標得以彌補和遷移。在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中,散文詩《云彩和風兒》講述后,為促使幼兒有感情 地學習朗誦,教師在語言區投放了《云彩和風兒》的故事磁帶、圖片、頭飾等,讓幼兒輕松愉快 地學習散文、表演散文,與此同時,教師還投放 了一些其它季節的圖片,讓幼兒在圖片的幫助 下,學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擴散性思維。
3 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的融 合充分體現了整合性
集體教學與區域活動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整 合,兩者是互相融合的關系。首先,集體教學活 動具有歸納、總結和提升的作用。在集體教學 中,由于參與活動的人數多,幼兒獲得的信息量大,智力碰撞的范圍與次數也較多;其次,集體 教學活動還具有交流、豐富和深化的作用。而區域活動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為幼兒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能夠注重個體差異,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開展“繩子變變變”主題活動時,教師發 現孩子們對用繩子編辮子很感興趣,但是好多 男孩子就是編不起來,不是松松垮垮的,就是把 繩子團在一起;而有的女孩子卻發現不僅可以 用三根繩子編,還可以用四根、五根繩子編。所以,在區域活動中,要鼓勵女孩子幫助男孩子動 手練習。這些不同材料的各種各樣的繩子,在孩子們的手中變得如同神奇的魔術棒一樣。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和同伴間的互相幫助。
集體教學“學習測量”,通過學習,孩子們已認識了一些測量工具并了解了簡單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孩子們還是不能很好地掌 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區域活動的數學區里 投放了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第一層是提供兩根長短不一的紙條進行測量, 并讓幼兒記錄測量結果,如短的紙條需要幾根, 長的紙條需要幾根;第二層教師提供吸管、水彩 筆、筷子、牙簽、繩子等材料,讓幼兒測量并進行 記錄。孩子們在活動中發現:為什么有的材料量 得次數多?有的材料測量得次數少?針對這一問題,我隨即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得出結果,當我們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相同的物體時,工具較短的次數多,工具較長的次數少。帶著這個結論,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活動區,再一次進行驗證。
所以,在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是并重的,區域活動中會有更大的空間發展 孩子的個性,而集體活動中則能幫助孩子提升 經驗。區域游戲和教學活動是一個共同體,區域 離不開教學,教學也離不開區域,只有在一日保教工作中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價值,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