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形成的,是在應對西方意識形態傳播的挑戰中構建的。在新的歷史時期,凝練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鑄魂工程”,也是著眼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考量。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文化軟實力 ? 意識形態
梳理我國價值哲學研究脈絡可以發現,我國價值問題研究從價值一般到價值具體,逐步深入價值學視角審視社會主義。既表明價值研究的逐步深化,又表明我國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探索逐步向深層次邁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思想上層建筑的核心與靈魂,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它的提出,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必要的要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
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凝練形成的。
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問題提出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他說: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決不是提倡個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決不是提倡個人都向‘錢看”[1](337)。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西方先進的生產力被引進的同時,一些思想觀念、社會思潮涌入,加之經濟體制改革對人民思想觀念帶來的影響,精神文明建設與改革開放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有效應對并解決這些問題,中共中央十二屆六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很多內容都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內容。
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提出要“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集中解決精神文明建設“軟”的問題,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初步形成。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從先進文化的高度認識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并提出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8-9)的基本道德規范,這一道德規范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全部內容,只是在表達上還沒有高度凝練。為了有效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價值學視角分析,《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一是把社會和諧規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3](648)。這是從價值學視角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本質的根本認識,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二是明確提出要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實際上孕育著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明確提出了“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容被明確地表達出來。黨的十七大報告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內容得到完整表達。另外,報告還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4](23)。這一表述基本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全部內容,只是表達方式凝練程度還不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于2008年12月由中宣部正式發布,《讀本》基本完整地表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完整形態。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內容被系統精煉地表達出來,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提出24字的核心價值觀[5](2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內容被系統精煉地表達出來。
回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整個過程可以發現,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歷史變遷而不斷形成的,隨著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進程和理論探索而逐步提煉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符合中國社會的客觀形勢和發展需要,必然起到凝心聚力、固本培元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應對西方意識形態傳播的挑戰中構建的
馬克思說,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那么,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主要是統治階級基于自身利益對現存的社會關系自覺反映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和觀念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它所蘊含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價值追求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實質。在現實中,意識形態往往反映著特定階級對現存世界及其秩序的價值判斷,衍變為主流社會思想觀念的論證體系,正如路易·阿爾都塞所概括的:“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AIE),其屬下有宗教、教育、法律、政治、工會、傳播、文化等各種部門。”[6](335)當今時代,兩種社會形態、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矛盾和斗爭將是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的常態。它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也是兩種價值觀尤其是核心價值觀的比拼與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不斷超越地域的界限在各國流動,導致多種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碰撞。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經濟優勢、技術強勢,在文化輸出中占據一定的有利地位。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意識形態領域有些復雜。作為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大國,西方國家一直加緊進行意識形態傳播。價值觀作為當前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不僅表明一個階級、政黨和國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更決定了國家的根本道路和方向。西方意識形態傳播的實質是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使價值觀念西方化,是文化霸權的表現。面對這種強勢挑戰,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形成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方向和目標,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我國核心價值觀正是在應對西方價值觀傳播的過程中構建和發展起來的。
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那一刻起,資產階級就一刻也沒停止對無產階級價值觀的攻擊和污蔑。蘇聯解體后,中國就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演變的主要對象。美國前總統布什曾說:“在地球上沒有一個國家發現一種可以在進口實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阻止外國思想進入的方法。”[7](378)進入二十一世紀,西方國家又把自己的價值觀包裝成“普世價值”輸入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所謂“普世價值”隨著西方世界的商品、資本一并涌入國內。價值是標志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的哲學范疇,一個事物有沒有價值或者價值有多大是因人而異的。價值的差異實際體現了價值觀的不同。西方國家就是把自己的民主、自由、人權等美化成普世的,向世界推廣,讓全世界都遵從他們的標準,這才是其宣揚普世價值的真實圖謀。
習近平同志深刻地揭示了“普世價值”的本質,指出西方宣傳“普世價值”的目的是要同我們爭奪陣地、爭奪群眾,最終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針對西方敵對勢力在價值觀方面的挑戰和攻擊,我們必須加強價值觀建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社會主義價值導向,鑄造社會主義文化之魂。可見,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考驗挑戰,應對西方意識形態傳播客觀上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步伐。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鑄魂工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并在著作《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中對軟實力作了闡述。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也是一種文化的凝聚力、號召力和親和力。很顯然,約瑟夫·奈把文化看作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既包括該文化對國家或地區內部的統合力,又包括國際上基于該文化的認同感而產生的影響力。具體內容包括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體系的影響,意識形態的穩定性與認同度,國民的綜合素質,國家的創新能力,國家凝聚力與和諧度(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團結與和諧)等。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軟實力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我國國民綜合素質、國家凝聚力與和諧度等,還有提升空間。中國多年發展帶來硬實力的提高,為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軟實力的打造比硬實力的建設難度更大,耗時更長,需要扎實的積累和建設。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是加強文化建設,一切先進的文化都反映了時代的前進要求和人民的心靈需求,文化是打造強勢的文化軟實力的“鑄魂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有效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能否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得到有效踐行,將直接關系到它所表征的文化軟實力能否提升。
沒有文化支撐的民族是無法在世界之林立足的。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主要因為它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本質,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體現著最能代表時代發展的方向。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期先進文化的承續與融合。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固有的根本。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傳承過程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必須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深入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又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創造性地轉化與超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具有時代性,更富有永恒魅力。我國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扎根于中國改革實踐,必將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旗幟,展現現代功能和價值。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的,體現了歷史延續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它是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吸收不同時代精神的精華積淀形成的,又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提煉出的一套價值體系,體現了中國人民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與順應時代發展的社會潮流。當今的中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這是習近平同志對國際格局巨大變遷和國內治理出現綜合難度的重大判斷,新時代是我國乘風破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更需要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從價值觀層面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鏗鏘前行。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的。獨特的歷史傳統、獨特的文化積淀、獨特的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論基礎,決定了它必然是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的價值體系。它把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現實可操作性,針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階段,注重解決中國問題,借此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推上新的高度。
第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從根本上體現著社會主義的一般訴求和最高追求。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價值上引領、導向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強力支撐,作為文化核心和靈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著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把握大勢、明確方向的作用,這些顯然會直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陳越.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周琪.美國人權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2019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族高校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全過程研究”(L19CKS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