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摘 ? 要: 中職院校和任課教師應該積極把握契機,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促使中職語文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大有助益。本文探討“互聯網+”時代給中職語文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結合實際教學現狀提出行之有效的優化對策,充分發揮出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突破語文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互聯網+” ? 中職語文 ? 教學現狀 ? 優化對策
“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和創新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鮮明,在語文學習上真正把握了主動權。將現代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到實踐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優化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帶領學生感悟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以更加開放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強化中職語文教學效果。下面對“互聯網+”環境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予以論述,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一、“互聯網+”環境給中職語文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
“互聯網+”時代,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不再拘泥于教材,中職學生已經習慣于從互聯網上獲取知識和信息,享受互聯網提供的各種便利。中職語文教師可以精心篩選網絡教育資源用于補充和完善語文教學內容,在課堂時間內呈現給學生更加豐富的知識,將會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到語文知識在各行各業的運用。學生將會更加踴躍地投入語文學習中,積極思考問題,表達所思所想,大力配合教學工作,中職語文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
2.有利于教學氛圍營造。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種情境,活躍教學氛圍,可以減輕學生的身心負擔,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下進行語文學習,注意力集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會做出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互聯網+”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極為普遍,賦予語文課堂新的活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營造氛圍,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幫助學生深刻領悟課文的內容和情感,獲得思想感情的升華,可輕松攻克語文教學的難點,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提升,得以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3.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互聯網+”環境下,中職語文教學模式較為多樣,既給學生留下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需要學生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教師還會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表達真實想法,鼓勵他們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給予學生的奇思妙想充分肯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此外,“互聯網+”時代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特長等信息,采用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得到個性化、全面化的發展。
二、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認識通常不夠準確,認為語文知識在日后就業中沒有多大用處,不如利用學習語文的時間鞏固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就業競爭增添砝碼。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導致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致缺缺,不想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語文知識,課堂參與度較低,思維缺乏活躍性,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性,制約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2.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及學生所在專業的聯系都不夠緊密,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少拓展教學內容,更遑論向學生展示語文知識在崗位工作的應用,致使中職語文教學難以起到豐富學生生活閱歷,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作用,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打消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無益于中職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3.教學方法不夠合理。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足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通病,語文課堂過于沉悶,學生感到昏昏欲睡,教師完全不理會學生的感受,師生關系變得較為緊張,中職語文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雖然部分教師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是注重的是絢麗的視覺效果,鮮少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指導,不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中職語文教學因而極易流于形式。探索“互聯網+”環境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已經迫在眉睫。
三、“互聯網+”環境下中職語文教學優化策略
1.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
要想保證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抓住“互聯網+”時代機遇,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實施優化,使之與現實生活及學生所在專業更契合,以此轉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要注重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用豐富的元素制作教學視頻,吸引學生的目光,強化中職語文教學效果。文言文教學是比較枯燥的,文章創作年代距今可達數百年前,學生并沒有興趣研究古人的語言,在文言文的理解上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對此,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文言文的背景資料和朗讀音頻,將作者所處時代的地理、文化、社會風貌及作者生平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就會沉浸在生動有趣的視頻動畫中,不知不覺記住文章的關鍵信息,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有準確的把握。接下來讓學生跟著音頻進行文言文的朗誦,學會讀音和斷句,還可以播放名家講解,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化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文言文教學將不再是難題。如教學《岳陽樓記》可以運用此種方法,向學生展示岳陽樓的建筑特色及周邊景色,與文章描寫進行對照,讓文言文教學變得趣味無窮。
2.創新教學情境。
在情境創設方面現代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有著突出優勢,在互聯網平臺上教師可以直接借鑒現有課件,或者根據中職語文教學需求制作新的教學視頻,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情境創設效果,給學生帶來感官的強烈沖擊。學生在課件的牽引下產生深入思考和豐富聯想,將自己代入文章角色中,對文章的感觸頗深,情感得到升華,想要給自己喜歡的角色一個美好的結局,有利于文章的改編和續寫。
比如說,《項鏈》一文中瑪蒂爾德貪慕虛榮,向好友借了一條價值連城的項鏈卻不慎丟失,為此和丈夫辛苦勞累了十年,終于還清了欠款,卻得知借來的項鏈是假的。倘若她沒有將幸福寄托于獲取外物上,用奢侈品裝點自身,就不會陷入生活困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編網劇,適當改寫原文,分別扮演《項鏈》中的重要角色,并在課下進行排練和拍攝,課上用多媒體播放出來,其他學生予以評價,為獲勝小組發放獎勵。讓中職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3.助力教學重點突破。
由于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薄弱,遇到問題時通常想到退縮,不會迎難而上,積極思索解決之策,再加上不少學生存在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干脆自暴自棄,放棄語文學科。一些中職學生對自己的人生缺乏規劃,沒有制定科學目標,學習動力稍顯不足,制約中職語文教學的開展。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攻克教學重點,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
如教學《茶館》時,可以讓學生從中挑選一到兩個經典人物進行研究,課下收集資料,從多個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點,課堂上展示成果。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十分豐富,學生需要從海量的數據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還需要對信息進行整合與加工,明顯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同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迪,讓他們由《茶館》中的人物命運聯想到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學生對未來充滿斗志,任何難題都不能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職業發展前景將不可限量。
4.實現自主學習。
現代教育理念反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中職語文教學應構建網絡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按照自身能力和需求進行語文學習,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發現的問題會查詢資料、提煉觀點、形成結論,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也可以得到其他同學的幫助,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學生的長處和缺點,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加以改正,給中職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教學《將進酒》時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李白在這首詩歌里面的情感變化屬于一個難點。《將進酒》屬于李白抒發個人情感的巔峰之作,同時作為第六單元第一課對后面的詩歌學習起著引領和示范作用。教師課前可以將所需資料上傳至學習平臺并安排學生預習朗誦,并且依據自己感覺到的李白的情感變化制作電子相冊。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學習電子相冊的制作要領,拍攝和編輯動畫電影,教師在課堂上一一展示并點評,課后通過自學《琵琶行》進行知識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鍛煉了能力,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互聯網+”平臺的功能極為強大,有著多種先進智能軟件,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創建了平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論壇上發布帖子,將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清晰表述出來,所有人都能看到帖子,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會的、感興趣的帖子回復,同學之間相互質疑提問,共同提高。虛擬的討論平臺讓學生擁有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思維得到發散,提出奇思妙想,討論氛圍比課堂更活躍,激烈的思維碰撞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5.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
語文知識主要來源于現實生活,是以現實生活為藍本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形成形象豐滿的人物,用于反映社會生活。受到學生思想、閱歷的影響,對于同一個人物形象的感知是不盡相同的。打破學生固有思維的有效方式是讓學生通過網絡獲取與文章內容有關的各種信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綜述自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中職語文教學就會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
研究性學習內容和方法應根據中職學生的具體情況、特點和中職院校的網絡資源情況而定,設置的課題要從小處入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亦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教師起指導、參謀作用,絕對不能越俎代庖。教師要給予學生恰當的評估,注意觀察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否豐富和研究的方法是否多樣,是否在網絡環境中學會了收集材料、處理材料,是否恰當地反饋出研究的成果,提高中職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學目標在于解放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促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可持續性發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還會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自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發揚中華民族優良作風,勇于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語文教育任重而道遠,從幼兒時期開始一直到學生走進社會,都不可松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尤其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保證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協同發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合格的勞動者乃至行業的佼佼者。
“互聯網+”環境促使中職語文教學煥發出全新氣象,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與他人密切交流,學生獲得綜合能力鍛煉,思維更加開闊,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全面,充分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成為各行各業爭相搶奪的優秀人才,在行業中嶄露頭角。
參考文獻:
[1]李小敏.“互聯網+”環境下的中職語文教學實踐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3).
[2]劉智慧.“互聯網+”環境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8(14).
[3]田蒼勁.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探析[J].華夏教師,2019(24).
[4]張曉靜.試論中職語文教學中情感滲入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
[5]李慧芳.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文學教育(下),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