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吉
摘 ? 要: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歷久彌新,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成為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挑戰,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中,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著手,深入挖掘其精華和價值內涵,利用各種途徑強化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優良品德的形成,增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關鍵詞: 傳統文化 ? 中外合作項目大學生 ? 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在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各種需要,如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能提供的文化、思想、物質等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精神成果的總和[1]。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教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的挑戰。以傳統文化固本,是加強中外合作項目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走之路。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涵豐富,經過不同時代的文化思想碰撞,產生以儒家文化為主體,道家、法家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并最終形成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基本涵蓋了個人道德修養,人與自然的關系,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
(一)修身正心、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儒家的“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都反映了傳統文化中賢人志士非常重視修身養性,銳意進取,有追求理想、建功立業的壯志和抱負。
(二)明禮守法、誠信待人的道德修養
利用傳統文化加強自律意識教育,引導遵守公序良俗,知禮明理。提高人們的修養,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和凈化社會風氣。
(三)大公無私、死而后已的愛國情操
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面,我們有十分寶貴而豐厚的精神資源,“臨患不忘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名言佳句世代傳承。這些精神已經凝結成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內容,成為抵御內憂外患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解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2,才能直面外來文化沖擊而不動搖。充分挖掘核心價值理念,增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提高自身修養,全面增強能力本領。中國傳統文化鼓勵完善自身、奮發有為,培育了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的精神境界。在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能引導大學生苦鉆研理論,積極掌握技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
注重錘煉品行,提高道德修養。學會運用課堂講授的理論分析和認識、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選擇和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習傳統優秀品德的過程中,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錘煉品行的理解和認識,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厚植愛國情懷,勇于肩負歷史使命。中國傳統文化崇尚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產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引導青年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使大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的思政課程體系
一是開發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教材。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更要多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課,為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優秀品質提供平臺。相關傳統文化課程應該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中。二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的內涵性,引導學生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良好品德。三是打造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團隊。通過選拔、培訓、深造遴選學識扎實、品德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授和學習傳統文化的課堂和生活中。
(二)建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的校園文化體系
需要積極探索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構建融貫中西的校園特色文化。一是構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的校園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結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建立校園文化工作部,搭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育人平臺,培育學生作為國際化人才應有的眼界、品行和情懷,規劃設計、打造營造和傳承更新校園文化;其次要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管理文化精神挖掘,以學生為中心,依托素養體系、知識體系、能力體系、支持體系、平臺體系,構建全員育人模式;再次要將包括校訓在內的辦學理念、育人觀念融入學生管理、后勤服務、學生活動和師生日常生活中。二是構建有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特色的校園主體文化體系,包括院徽、院訓、院歌的設計和創作。為此,首先要精心設計體現辦學理念和特色的美觀醒目的院徽;其次要將學校及其他合作學校的校訓整合,結合中國際文化和時代背景,總結提煉具有自身特色的院訓,作為人才培養的精神引導;再次要創作體現院訓精神的易傳易唱的院歌,增強師生的自豪感,鼓勵學生學習成長。三是構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特色的校園景觀體系。在學校環境的升級和改造中,充分重視文化景觀的打造。為讓學生既有國外大學的體驗,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校園,結合教學、活動、生活等辦學功能區規劃設計,形成體系。
(三)建立提高學生品德修養的學生實踐活動體系
一是立足學生培養目標需要,建立學生活動籌劃指導服務機構。與學院黨組織、團委、學生會、等活動組織結合,發揮籌劃、指導的功能。二是立足學生文化修養需要,拓展學生活動空間和形式,重視道德實踐環節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常規學生活動的基礎上,必須拓展學生文化活動的空間,與合作學校、中外合資企業、國外機構合作,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實踐等活動,提高學生文化對外輸出的能力。要借鑒國外有效的活動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文化沙龍、參觀工作坊等。三是立足學生綜合能力提升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活動的開展要努力傳達既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又適應社會發展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主次有別、內涵豐富、多元一體的活動規劃方案,可以面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提升有效性和精準度。
(四)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以網絡為載體,融中國傳統文化于網絡平臺中,開設網絡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有豐厚的教育資源能夠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侵蝕[3]。牢牢抓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搶占網絡宣傳陣地的制高點,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種問題,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為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因自身特點,更容易受到外來良莠不齊的文化沖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決定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高校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校園文化、學生實踐活動和網絡思政體系構建中,全方位提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為應對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影響提供堅守初心的有力保障,固本培優,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不僅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華,更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播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慧華.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4(9).
[2]盧春艷,劉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3(11).
[3]盧清林.中外合作項目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個基本問題[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