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是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數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只有課堂上讓學生高效吸收知識,才能在數學學科上掌握知識點,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高效學習的方法,被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同,想要利用深度學習來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數學課堂,方法策略
深度學習是指在了解了知識點之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挖掘學科知識的本質和內涵,具體到數學學科上來講,想要挖掘學科知識的本質和內涵,首先要有高效率的課堂,只有先掌握了知識,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加深入,這是深度學習的基礎,因此,要想深度學習真正成為一種有用的學習方法,首先要從高效課堂教學開始,追根溯源,高效課堂的建立首先要教師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問題提出研究策略,以下是幾個站在深度教學角度提出來的問題。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活動沒有著眼于未來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這是每位數學教師的基本素養,但是往往大多數教師只是著眼于當下,著眼于本節課。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一課程中,在課堂教學結束之際,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整齊回答:“這是長方形”“這是正方形”。教師認為這節課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如果著眼于眼前這一堂數學課,教師的短期教學目標達到了,但是站在深度學習角度來看,教師沒有將教學目標著眼于未來,所謂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未來,是要求教師在每節課上都能夠對這節課給學生帶去的知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什么樣的意義做出評價,要做到這一點,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首先要具備深度學習的觀念,具體到數學學科上來講,深度學科的觀念是教師在拿到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之后產生的一個反思:“這節課(本單元)/這學期的數學課是要教會學生哪些東西?”在這個反思產生之后,教師再回過頭看教材上的知識點,在實際課程中,將這種反思在課堂上轉化為教學方法和目標,對學生進行培養。
有了這樣的觀念,在接下來的實際教學中,才會將深度學習的概念和思想傳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深度學習帶給自己的好處和對自己今后發展的意義,但是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決定了他們在此方面不可能具有深度抽象思維的認知,因此還要結合小學生發展實際,在習慣和良好的學習品質上去培養。
(二)教學過程中害怕學生犯錯
學生犯錯是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此處只講學生在課堂上犯下的知識性錯誤)對于這個問題,教師的態度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害怕學生犯錯,在教師看來,學生在課堂上犯知識性錯誤,會導致學生今后數學學習路上越走越“難”、越走越“偏”,這種主觀上思維上的過于“害怕”使得教師一旦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犯錯時,就不斷對學生進行糾正,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來讓學生明白錯誤之處在哪里,就會使學生一直懷揣這種“不明白”學習,導致學生在后階段學習中逐漸不再主動探索。
反之,一些教師不怕學生犯錯,在學習上鼓勵學生去想,去做,一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錯,教師在此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就導致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難以把握方向,把握不住重點,在“犯錯”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這樣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也是不利的。因此,在“犯錯”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正確的方向,以及學生犯錯的“度”,在一個整體的框架中進行探究,不過度犯錯,這樣才能真正在“犯錯”過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教學實踐中沒有親身感悟
沒有親身感悟站在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看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論。
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講,使用教學技術時沒有真正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具體可行性,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自己親身實踐操作,在課堂上只是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然后探究出答案,一些教師甚至只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沒有具體的問題導向,在這樣的認知下,實際操作沒有給學生帶來實際意義,教師沒有通過自身感悟去實際操作,在教學活動中也就難以發現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展開的教學活動,教師一定要在課前自己親自實踐,將可能會發生問題的地方記錄下來,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這樣學生一開始就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究,在學習效率上就會大大提高。
站在學生角度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抽象思維上略有不足,通過對數學知識進行具體的認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換言之,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自己進行親身感悟,才能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印象,在課堂上就能對知識理解記憶,無須再花費其他的時間來學習,掌握知識也更加有效,課堂的四十分鐘是掌握知識的最佳時期。例如在“三角形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通過幾幅圖片或者幾個定義就讓學生學習“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學生難以對“穩定性”有具體的理解。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作了教具,用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讓學生感受,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真實地感受到三角形的穩定性,這樣對知識的記憶會更加牢固。
綜上,深度學習就是在此過程中要求教師掌握深度學習的內涵,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挖掘知識點的內涵以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深度教學是高于應試教育的,深度教育的“深”首先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結構上,看教師的教學結構是否有“深度”,打破僵化思維,尋找課堂結構的基本規律,二是教師的教學細節是否有“深度”,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細節發現和研究,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三是學生的層次是否有“深度”,通過課堂,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科思維是否通過本節課(本單元)的學習而有所發展。
由此結合上述問題,站在深度角度的問題上提出解決策略,能夠達到讓學生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有效的目的。
二、 有效課堂促進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觀念先行,著眼長期發展
觀念指引行動的先導,具體到數學學科上來講,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備正確觀念,一是整體教學目標把握上的觀念,教師在拿到教材之后,通過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分節知識點的挖掘,能夠看到知識目標背后培養的是學生何種能力。要求教師在深度學習觀念的引導下,根據教材大綱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制訂適合深度學習的教學計劃,教師在計劃教學時,應當清楚地知道本節課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使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對學生有什么樣的意義?對于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在課堂上,教師才能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在課堂上合理引導。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節課時,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判斷從正面、上面、側面看物體時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并且能夠準確地畫出物體的三種視圖。并培養學生在觀察事物方面能夠從不同角度出發以及培養交流學習,探究學習的情感體驗。針對目標,教師在課上使用了多媒體展示了不同的圖片,學生能夠認識出常見的物體,在拓展提高環節,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一個潘洛斯階梯模型,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和小組成員交流,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后教師通過簡單總結,多元評價,對學生加以肯定,這樣,學生不僅能夠鞏固知識,更是能夠得到情感升華。
(二)方法適當,明確引導方向
有了觀念的指導,在行動上才會有相應的方法支持,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有適當的方法加以引導,明確自己在引導過程中是為了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同樣,依據上文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示例,在學習了觀察物體,能夠畫出三視圖的情況下,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在鞏固訓練階段,在課堂上進行了教育游戲:“我最會畫”。按照游戲規則,由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物體模型,指導學生訓練畫三視圖,獎勵畫得最快和最準確的同學。最終,游戲結束,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正確掌握三視圖的畫法,一些聰明的學生甚至有自己總結的規律。
這樣的教學活動就是教師通過正確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有深度學習的參與,這種深度學習的建立基礎是在教師已經交給了學生基本的三視圖畫法,學生知道從哪幾個面觀察物體(模型)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簡單的延伸,意圖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發現準確掌握畫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讓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更讓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培養了獨立思考能力,促進了深度學習的發展。
(三)放眼整體,合理進行延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意的是,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知識講解到什么層次,如果講解過于淺顯,在培養深度學習時,學生會感覺知識偏難,主動探究多次得不到答案,不利于深度學習,如果講解過于詳細,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已經沒有了可以探究的方向,這樣也會使學生無無所適從,因此,想要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在提出延伸問題時,教師應當著眼于整體,讓大多數學生都可以進行,延伸問題太難,學生沒有深度學習欲望,延伸問題簡單,學生又沒有成就感,不利于今后的深度學習培養。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課程《我們身上的“尺”》課程結束后,學生掌握了表示長度的一般單位,教師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為學生留置家庭作業“和爸爸一起量客廳有多長、有多寬、爸爸有多高?”等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家中通過測量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記憶。這也是一種延伸的學習方法,通過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復習,為學習新知識打牢基礎。
三、 結語
深度學習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在能力的培養上,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方法和觀念,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對規律的掌握和訓練,因此教師要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讓成為習慣的深度學習為高效課堂服務,從而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高效,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更加主動,科學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倩.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數學大世界,2017(6):8.
[2]余永慶.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J].內蒙古教育,2016.
[3]葛余常,李君.指向深度學習的微課導學案教學策略[J].中學數學雜志,2019.
作者簡介:金靚,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