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依托新形勢下各方改革和技術的發展便利。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加速了農業生產由粗放型生產向成熟產業鏈生產的轉化,為農村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必要基礎;“互聯網+”在農業上的深化應用為農村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技術平臺。此外,國內的大型農業生產企業、物流業等伴隨自身發展中的改革,也不同程度地為農村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與農業金融息息相關的農商銀行等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加速了農村供應鏈金融的改革。未來農村金融供應鏈的發展之路,應當落實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用體系建設等層面。
關鍵詞:中國農業;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
一、農村金融與產業發展概述
農業供給側改革加速了農業產業由粗放型向成熟產業鏈轉型的速度。在新型成熟產業鏈模式下,農業傳統的一二三產業的概念逐漸淡化,三大產業漸趨融合,由原本平行不相交逐漸交叉滲透,加速了各自產業的轉型和發展,有效提升了產出效率。使三大產業逐漸淡化的產業鏈核心在于“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深化應用,使產業發展突破時間、空間以及行業壁壘。
通過農業三大產業的融合,以“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為先導,改變了傳統農業中諸如種植業、二次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業的存續和發展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下,各行各業的信息接收將更加同步,以往由信息不對稱造成行業和企業對接不暢引發的合作限制,將逐漸被弱化。農業產業鏈的高度融合發展,為農業金融發展提供了更多契機,農業供應鏈金融便由此產生。
二、農村供應鏈金融的制度條件
農業供應鏈金融拆分開來便是農村供應鏈和農業金融,將核心農業企業作為鏈條的中端,將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通過產業合作鏈接到一起,這便是農村供應鏈。將這些企業的產業關系和財務關系進行融合后,衍生出全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便是農業金融。二者結合便是農業產業鏈金融。農業產業鏈金融是基于核心農業企業和上下游企業彼此合作,有較深了解的基礎上而成,依托信息化技術和手段,能較大程度實現鏈條上企業間信息的互通性。
1.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農業金融供應鏈形成的關鍵在于核心農業企業的存續和發展。只有出現了一個大型的農業企業,才會從企業合作和采購供應等層面圍繞該企業出現一批上下游企業。伴隨與核心農業企業的共同發展,這些上下游企業也隨之壯大,最終同核心企業一道形成一條穩固的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金融機構正是依托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周圍的上下游企業構建而成。
2.農業鏈條利益共同體的保障。伴隨國內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國內農業發展由初期的粗放型各自為戰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抱團式的鏈條利益共同體發展。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企業之間的利益和財務連接更加緊密,鏈條上的企業屬于一榮共榮的一種狀態。基于這一狀態,產業鏈上的企業便愿意為其他企業進行信用背書,以自家的風險承擔提供其他企業的順利融資。農業產業鏈條之外的金融機構正是瞅準這一點,依據產業鏈企業之間的關系進行金融產品的設計。
3.“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深化應用。農業產業鏈條未成熟之前,農業企業、上下游企業、農戶等處于粗放型的缺乏信息管理的經營狀態,彼此之間信息不對等,信息來源較為廣闊,金融機構在獲取企業和商戶信息時難以及時有效的獲取,且獲取成本居高不下。在農業產業鏈條上企業連接的不緊密加之企業間信息的不對等狀態之下,農業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便無法完成對上下游企業的融資信用擔保,例如飼料生產商難以為養殖合作社擔保。隨著農業產業鏈條的日益成熟,以及“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深化應用,農業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和商戶信息溝通及時,彼此間基本完成信息對稱。當前狀態下,一家物流倉儲公司很容易便能獲取客戶企業的相關資料,實現了上下游企業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低成本性,因此作為鏈條之外的金融機構便可以依托信息資源為農業產業鏈條設計出于己方風險較低的金融產品。
4.農業生產組織的“抱團”。在過去,農業生產經營為粗放型生產,農戶、大農戶、農產企業發展各自為戰,彼此連接薄弱,獨立的經營狀態和細碎化的連接合作,注定無法接受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垂青。伴隨農業產業鏈的日趨成熟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化應用,農業生產組織開始“抱團”,小農經濟逐漸完成合作、兼并,形成較大型的農業生產組織,大農經濟逐漸成為農業的主體構成形式。以種植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大型農業生產組織同產業鏈中的核心農業企業對接更為容易和緊密,因此基于產業鏈條而成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更容易下沉到第二級別。此外,大型農業生產組織同小農經濟的代表農戶們的接觸也在逐漸緊密,漸漸的形成了核心農業企業-大型農業生產組織(養殖種植大戶)-小農戶的三級產業架構。農村供應鏈金融便可依托這三級關系,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與提供。
三、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模式創新
1.農業供應鏈金融存續方式——核心企業分類
(1)提供生產資料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
提供生產資料的企業對下游企業有天然的緊密連接性。包含種子、農藥、化肥等在內的生產資料企業是農業發展重要的源頭企業。通過長足的發展,生產資料企業與下游農戶、養殖合作社以及加工企業等形成緊密的聯系,且生產資料企業對下游客戶的購買力和資信水平有較深了解。為使下游客戶能夠更好地購買本企業的產品,生產資料企業有能力且有意愿為下游客戶做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擔保。
(2)農業產業鏈頂端加工制造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
農業加工制造業基本是農業產業鏈的終端指向環節,其上游的加工原材料提供個體和養殖合作社等依托農業加工制造業存續。經過長期的供應合作,農業加工制造企業對為其提供加工原材料的個體和養殖合作社的供應情況比較熟悉,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較穩固的提供原材料-給付貨款的一種交易閉環。對產業鏈之外的金融機構而言,農業加工制造企業手中掌握的客戶信息和較穩固的長期加工原材料訂單,是其能夠為農業加工制造企業上游農戶和養殖合作社等提供金融產業和服務的一大信用保障。在具體的以農業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體系實施運作過程中,處于引領位置的農業加工企業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上游原材料農戶和養殖合作社等的信息,也可以直接為其作保,再或者可以抵押的形式,將上游原材料提供農戶和養殖合作社手中的訂單,作為一種預收款賦予其一定價值進行提前質押,為農戶和養殖合作社發放對應價值的貸款。這一供應鏈金融形式,依托的便是上游原料提供者農戶、養殖合作社等與下游原料加工企業之間穩固的關系,以及長期穩定的訂單,因此對于那些訂單量大、訂單期穩定的農產品加工產業來說尤其適用。目前該方式已被廣泛應用到了農業糧食加工行業中。
(3)鏈接上下游的物流倉儲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
在成熟的農業產業鏈條之上,上游原材料提供企業、農戶與下游原材料加工企業、銷售終端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環節——物流。農業物流倉儲企業鏈接這農業生產鏈的上下兩端,受眾掌握的是上下游兩端企業、個體的存貨信息和運貨頻率。該信息為產業鏈條之外的金融機構介入上游原材料提供企業、農戶與下游原材料加工企業、銷售終端金融產品和服務時,并成為了上下游兩端信用的重要背書。在具體金融機構為上下游兩端企業與個人服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兩種方法進行金融服務和產品介入的操作。首先,有貸款需求的上下游企業和個人可以從中間的農業物流倉儲企業開出倉單,憑借手持的倉單來證明自己擁有足夠以及穩定的貸款償還能力;其次,可以直接將倉單質押換取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貸款到期或到期前償還,則倉單回到上下游企業和個人手中,貸款到期或到期前未償還,金融機構有權憑借抵押獲取的倉單完成存儲在鏈條中間農業物流倉儲企業中貨物的處置和拍賣。以保障金融機構自身不受損失。
(4)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
農業大型企業有其自己穩定的銷售渠道。中小型農業企業和個體養殖戶不具備這樣的銷售渠道,便需要將自己生產的產品借助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的售賣。對于提供互聯網平臺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而言,獲取在平臺上登記、售賣產品的企業與個體養殖戶信息手到擒來。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對平臺客戶進行資信分級,可以輕松完成對不同等級客戶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推介。此外,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如果自身無意開發信貸服務,則可以將平臺獲取的信息售賣給有需求的金融機構,對這些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而言,這樣操作同樣沒有成本可言。
2.農業供應鏈金融存續方式——融資主體分類
(1)商業銀行為融資主體 引領供應鏈金融
就目前國內的農業產業鏈金融實踐來看,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農業產業鏈金融仍然占據多數。相比其他主體,商業銀行為供應鏈金融主體,可以為產業鏈上中下游多方企業和個體養殖戶提供完善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應的商業銀行為保障信貸風險可控以及出臺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加具備針對性,需要付出更多的農業產業鏈企業信息獲取成本。此外,還需要商業銀行能夠在翔實的農業產業鏈企業信息基礎之上,擁有成熟的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甄別分類,針對不同企業和個體推出合適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2)互聯網金融機構為融資主體 引領供應鏈金融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當下與線下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等呈分庭抗禮之勢。互聯網金融對標線下商業銀行,擁有相同的抵押機制和擔保機制,卻屬于不同的信貸模式。互聯網金融依托的是獲取信息成本低、審批便捷的優勢發展迅速,除了單獨為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外,互聯網金融同商業銀行之間也屢有合作,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共同服務于農業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
(3)農業企業為融資主體 引領供應鏈金融
以農業企業為融資主體的代表企業類型基本為生產資料提供企業、農業養殖企業以及農業物流倉儲企業這三種。生產資料提供企業對標下游需求生產資料的農業加工企業和中小型養殖戶;農業養殖企業作為養殖大戶對標小農戶;農業物流倉儲企業對標上下游有物流需求的生產原料提供企業、個體和農業加工企業。這三者作為農業產業鏈上的重要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關系相比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這樣的“第三者”關系要更加緊密,金融合作沒有門檻和關卡,從理論上來說農業企業比商業銀行為農業產業鏈提供金融服務更具優勢,但實際情況卻是農業企業一般不具備商業銀行的融資經驗、融資規模,相比專業的商業銀行,農業企業在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上更像一個“門外漢”。
(4)電商企業為融資主體 引領供應鏈金融
電商企業作為融資主體,為農業產業鏈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依托的是海量的平臺數據優勢以及線上融資的便捷性。基于數據的翔實,電商企業能夠將平臺上的中小型農業企業和個體商戶進行資信分級,并依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出臺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電商企業不僅能夠獨立為平臺農業企業和個體用戶提供金融服務,還能聯合其他種類的融資主體進行跨界合作。
四、結語
依托新形勢下各方改革和技術的發展便利,為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了制度和技術基礎,國內的大型農業生產企業、物流業等自身的改革和政策也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完善提供利好。國內農業供應鏈金融正走向成熟化和多元化,以各方角色作為融資主體的供應鏈金融發展迅速。
參考文獻:
[1]賈玉潔.農村金融抑制視域下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14(10):107-108.
[2]曹乾.供應鏈融資:中小企業和“三農”信貸模式創新探討[J]. 2013(5):75-77.
[3]中國人民銀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農業產業化供應鏈金融支持模式研究[J].松州,2014(3):26-31.
作者簡介:張玲麗(1986.10- ),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本科學歷,會計師(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