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寧



【摘要】我國農村地區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而初等教育又是教育中最基礎最值得重視的部分。當前我國農村初等教育存在非常大的問題,制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初等教育發展狀況以及其與農村經濟內在的部分聯系,在此基礎上就農村初等教育發展方面提出建議,旨在促進農村地區初等教育的發展,進而促進農村的經濟快速增長。
【關鍵詞】農村教育,初等教育狀況,農村經濟增長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驚人的成就,現如今,中國已進入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在中國這個擁有14億國民的大國中,農村人口占據8億之多,可見農村勞動力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又一個奇跡的主體,因此對農村問題的關注與有效解決也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關注與有效解決。近年來,國家對于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掀起了政界及學界對于農村整體教育狀況的廣泛關注。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已經遠遠超出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的范疇,而是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然而,農村地區落后的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此背景下,研究農村教育的發展狀況能夠為我國農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向鄉村振興的美好目標努力。
二、研究現狀
農村教育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王德文(2003)從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問題出發,指出農村義務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作了分析。許麗英、袁桂林(2006)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并存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教師收入保障的缺失、農村教育經費使用不當等問題也制約著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進程(孟慶瑜,2008)。王雪平等(2008)對全國各地的教育投入差異進行分析,發現農村居民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支出與第一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因果關系,認為縮小地區教育差距應是實現傳統農業經濟轉型的根本保證,從而真正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現階段教育改革是農村工作的一大重點,在當前城鎮化背景下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張帆等,2015)。
三、指標評價與理論分析框架
據不完全統計,從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頒布起至今,國務院制定頒布的有關農村教育或涉及農村教育的重大政策法規多達十幾個,表明國家對于農村教育的高度重視。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性,國家對農村教育的建設重點放在初等教育領域。為對農村初等教育發展狀況進行研究,本文運用到以下指標:
(一)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及專任教師數量
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以及專任教師數量可以有效地反映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擁有的情況。多年來農村教育資源的變化情況可以直觀反映出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化狀況。
(二)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
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反映了在農村地區接受并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數量的多少。農村地區的情況較為復雜,根據以往的研究表明,農村地區相比于城鎮地區具有更高的輟學率,很多青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因此,農村中小學招生數量對于反映農村教育發展狀況意義不大,相比之下,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更具有代表性。
(三)農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動總支出
農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動總支出一定程度能夠反映農村居民對于農村教育發展的回饋情況。通過對農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動總支出進行分析,能夠了解農村居民對于農村教育的支付程度,從側面反映了農村居民對于農村教育的認識程度以及重視程度。
(四)農村教育經費投入
農村教育經費及經費組成反映了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情況。一般地,經費來源主要有國家財政性教育撥款、社會捐贈、學費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經費。各部分教育經費的比重大小,能夠反映各部分經費在農村教育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大小,由此也反映出社會的不同群體對于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與支持力度。
四、數據和方法
(一)數據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1983年—2017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年度統計數據。
(二)方法
本文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合,并通過作圖顯示所選數據的變化趨勢來進行分析,用Evies軟件將進行回歸分析,探究農村初等教育發展狀況的內在聯系。
五、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農村教育資源的變化
圖1、圖2分別反映了農村中小學學校的數量以及專任教師數量的變化趨勢。1983年以來,農村小學專任教師隊伍經歷了先壯大后快速縮小的發展變化趨勢。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起的十幾年中,農村小學專任教師數量由1985年的139.5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168.2萬人,增加了20.57%。農村初中專任教師的數量在不斷地減少,2005年之前減少緩慢,呈現平穩的狀態,在此之后,農村初中專任教師的數量減少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僅有197.5萬人。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也一直減少,在各圖中表現為一條趨勢向下的曲線。這說明了農村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以及專任教師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到農村教育發展的進程,是近年來農村農村教育發展遲緩并依舊遠遠落后于城鎮地區的重要原因。
(二)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的變化
圖3、圖4分別反映的是農村小學畢業生數量和農村初中畢業生數量的變化情況。從總體上看,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都為減少的趨勢。其中,農村小學畢業生數量呈現先緩慢增加后突然減少的變化情況,農村初中畢業生數量在緩慢減少和增加之后有大幅度減少的態勢。造成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的變化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家庭條件較好的農村學生選擇到鄰近的城鎮中去接受教育,不在農村地區接受教育、完成學業,二是農村教育資源數量的減少使得相應的畢業生數量也呈現出減少的趨勢。
(三)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與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的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認為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與農村教育資源數量,即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以及農村專任教師數量存在因果關系。將數據在Eviews軟件中進行的回歸結果如下,其中Y表示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X1表示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X2表示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的數量:
上圖的回歸結果中,X1前的參數符號為負,表明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與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與實際的經濟意義并不符合。當作Y與單個變量X1和X2的回歸時,結果顯示Y與X1和X2都表現出正相關關系,回歸結果的可決系數R2分別為0.5371和0.8924。經思考,農村中小學學校數量與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數量存在相關關系,認為模型出現了多重共線性。選擇與Y相關系數較大的X2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后續分析。進行回歸分析后,通過作出解釋變量X2與殘差的散點圖初步認為模型存在異方差性。同時,B-P檢驗和Glejser檢驗均5%的顯著性水平下認為模型存在異方差性,因此需要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性的修正。給予模型權重為resid的權重進行最小二乘估計,經檢驗模型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已經不存在異方差性,最終的模型結果如下:
Y=254.26+3.80X2+m
該結果說明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與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數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且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數量每增加或減少1個單位,農村中小學畢業生數量相應地會增加或減少3.80個單位。
(四)農村地區人均總產值與農村地區文教總支出的關系
將2002—2012年的農村地區人均總產值與農村地區文教總支出的統計數據導入Evies軟件中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其中S表示農村地區人均總產值,Z1表示農村地區文教總支出:
模型的可決系數R2為0.9313,參數估計量的大小符合經濟意義并且通過了參數的顯著性檢驗,便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良好。散點圖以及其他相關檢驗顯示,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等嚴重的計量經濟模型問題,說明模型的估計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結果表明,農村地區人均總產值受到農村地區文教總支出的影響,隨著農村地區文教總支出的變化而變化,具體的模型形式為:
S=-4795.095+10.45Z1+m
此結果表明農村地區初等教育發展狀況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影響,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關注農村教育問題是很有必要的,這為我國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五)農村教育貢獻情況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于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度很大,各組織團體都為農村教育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從教育經費的角度來分析農村教育問題。Eviews回歸結果如下,其中Y表示農村教育經費投入,X1、X2、X3、X4分別代表了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其他組織團體對于農村教育所作的貢獻: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中明顯看出,X4變量前的參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沒有通過t檢驗。單獨作Y與X4的回歸后發現Y與X4的關系不顯著,由此認為X4是無關變量,應該從原模型中除去。重新進行回歸后,resid與resid(-1)的散點圖和偏相關系數檢驗結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關性,需要進行序列相關性的修正。通過D.W.值計算得ρ的值為0.6178,用廣義差分法進行修正后得到的最終模型為:
Y=124210+1.0060X1+0.7909X2+1.1017X3+m
結果表明國家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學生家庭對于農村教育的發展都有貢獻,其中國家政府和學生家庭的貢獻尤為突出,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和促進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結論及建議
整體而言,農村初等教育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問題,教育資源的減少、學生的流失、家庭教育支出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村初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因素,進而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因此,國家仍需大力扶持并推動農村初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充分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堅持把農村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在初等教育上,積極發展農村初等教育,面向農村培養優秀人才。(2)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并嚴格監督經費的使用情況,切實保障農村教育充分且使用有效。(3)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打破教師資源貧乏困境。(4)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經濟上的支持和保障可以使農民接受各種教育由可能變為現實。(5)提高農民思想認識覺悟,在農村地區大力宣傳“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思想,讓農村居民充分認識到農村教育對于農村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劉靈芝,黃悅怡,王雅鵬.基于收入分層視角的農村教育投資與教育回報研究——兼對湖北省農村家庭的實證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13(12):33-42.
[2]張帆,蔡永鴻.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改革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5(8):50-51.
[3]孟慶瑜.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3):41-43.
[4]王妍.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及制度創新[J].農業經濟,2017(5):120-121.
[5]張旺.農村義務教育的推進歷程、特征分析及策略建議[J].社會科學戰線,2011(1):205-212.
[6]吳明永.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2(1):129-130.
[7]王德文.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現狀、問題和出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3(11):4-11.
[8]許昆鵬,賈馳.轉型期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07(4):118-120.
[9]葛新斌.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J].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2-87.
[10]王雪平,王小平,朱漁.基于面板數據的農村教育投入差異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0):4285-4286.
[11]許麗英,袁桂林.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現狀調查與優化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6,26(11):57-62.
[12]王磊.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主要問題[J].教育與經濟,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