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洪
【摘要】本文基于共建共享理念,探索企業學院模式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建設研究與實踐,尋求有效突破阻礙我國教育鏈和產業鏈對接融合的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推動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給學校、企業和社會帶來了更大的育人效益,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關鍵詞】企業學院,職業院校,產教融合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產教融合工作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戰略。企業學院以具有辦學優勢的龍頭企業和骨干職業院校為主導,校企實施雙主體辦學、協同育人,搭建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的平臺,向社會提供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教育服務的辦學模式,主動適應了產業變革和行業需求,促進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一、企業學院的內涵
在西方國家,企業學院的定義為:企業學院是一個教育實體,作為戰略工具,它通過進行一些培養個人和組織團體的學習活動,提升知識和智慧的活動來協助母公司或組織完成使命。企業學院是組織發展和培養雇員,客戶和供應商的戰略保護傘,以此來滿足其實現商業戰略的需要,一般是由企業出資主辦、所有權隸屬于企業,以在職研修、崗位培訓為載體,企業學院的創立,源自企業特定的、以盈利為目的的戰略目標,最直接地催生了企業知識更新、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的盈利力、競爭力和創新力。在國內,有關企業學院的認識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企業學院是企業自辦的培訓機構,即企業出資、所有權歸屬企業,為企業培訓和儲備人才的內設機構。其二,企業學院即企業出于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內在需求,協同相關的高職院校共建共享、量身定做專業和人才。第二種觀點對于職業教育顯然更具有普適性。
二、產教融合建設的現狀
(一)公共政策層面
根據公共產品理論,教育屬于公共產品范疇,即需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解決。而在公共政策角度,一是目前還缺少良好的政策環境以及具有約束力的法律體系建設。如運轉效益補償政策、企業投入的稅收抵沖政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律義務規定等,學校層面,內部制度以及內部政策方面也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二是一直以來,企業經濟屬性高于其教育屬性。校企雙方利益訴求有所不同,難以找到利益平衡點,難以在人才培養層面建立起穩定的產教融合關系。這些因素導致了代表企業訴求的人才效益的穩定性有缺失,經濟效益的保障性不足,加之邊際效益的局限性限制,溝通機制、補償機制、制約機制的不健全等,制約著企業學院的發展與壯大。
(二)建設實踐層面
校企共建企業學院,要義在協同各方、合作育人,而在產教融合建設實踐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產教理念不融合問題,利益邏輯是產教深度融合繞不過去的“坎”,是決定融合的深淺和成敗的關鍵,如何建立跨界整合、利他惠人建設模式,切實推進和深化企業學院建設。二是產教文化不融合問題,產教融合是物質的互惠、機制的互動、文化的互滲,文化才是合作的高端境界,如何基于文化融合邏輯歸納,實現校企兩種文化上的邏輯兼容,三是產教機制不融合問題,如何建設保證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目標實現的活動規則、運行安排和方式方法等機制建設,包括融合的組織機制、對話機制、育人機制、資源共享機制、評價機制等。四是產教創新不融合問題。產教融合建設如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
三、企業學院建設路徑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建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普遍存在著合作模式單一、校企權責不明、文化協同不力等問題,要創新校企融合“四個共同體”構建路徑,企業學院建設才能發揮出校企合作“1+1>2”的效果。
(一)創新制度共同體
要將企業學院納入校企雙方的發展規劃,共同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企業化管理,建構有利于企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內部政策體系。在國家層面,要建立經費、融資、稅收、平臺、職稱、激勵、保障等公共政策和制度體系,把企業納入高職教育大體系,提高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明晰義務和權利,形成校企合作的約束力,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使校企合作成為現代高校管理制度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在學校層面,構建有利于企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內部政策體系,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大企業在理事會、管理層、專業建設指導委等合作組織中和共同管理中的發言權,以制度化形式進行直接溝通和磋商,提高合作管理的效率。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企業化管理。
(二)創新管理共同體
要解決產教融合建設“校熱企冷,形式單一、活力不足”等問題,就要轉變合作理念、用好雙方優勢、注重管理創新,形成保證利益生成的體制機制,實現由資源共享向利益共享轉變。一是要加強管理創新,在企業學院建設當中全程堅持相互協作以及全程參與,形成利益生成保證的機制以及體制,根據企業需求做好招生計劃確定,并根據技能要求以及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方式,在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促進長遠發展,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發生。二是要適當下放管理權限,學校要轉變思路,賦予具體實施的二級單位更大的人權、財權、物權,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和績效體系,充分調動二級單位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釋放更大的活力。
(三)創新文化共同體
一是要開展跨文化培訓,防止和解決文化沖突,產生趨同意識,激發對接的動機,產生對接的行動,找到兩種文化的共同點和平衡點,在制度契約的基礎上,形成心理契約和文化契約。二是構建環境文化和人文文化,在體現校企雙主體特色,在設施、建筑、環境、形象設計、合作成果、產品等物質層面,在與企業價值觀念、經營理念和管理標準接軌的制度、精神層面,在探索教師教導行為模式、學生職業行為模式和校企合作管理行為模式的行為層面,實現兩種文化的多元結合。三要建立文化對接的支持系統,樹立“共同成長”理念,建立積極的領導和管理方式,綜合運用經濟性和非經濟性激勵措施,給予雙方人員足夠的信任、肯定和關懷,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在實現事業發展的同時,實現人的成長,以增強企業學院人員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創新利益共同體
要通過開放辦學,推進校企“1+X”多元合作,按需組合,形成多個利益主體,加強校企技術合作,擴展人才效益,協同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攻關,實現由單一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因此,一是要對以往的合作理念積極轉變,在對雙方利益方面合理訴求承認的基礎上做好企業方面經濟效益的兼顧,在將利益作為合作動力的基礎上將資源共享以及思路實現向利益共享的轉變,二是要做好雙方優勢以及資源的科學分析,對不同效益預期進行充分論證,在做好利益結合點以及利益點把握的基礎上做好辦學契約完善,在做好辦學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做好雙方回報以及產權方式的界定,在做好企業投入風險反彈的基礎上對其利益層面訴求進行滿足。
綜上所述,國內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建設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在具體實踐當中存在缺少良好參照、經驗模式以及指導準則等問題,還需持續創新“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校企合作思路,尤其是合作企業更深入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學院才有可能在校企互惠共贏中永葆“源頭”和“活水”,并保持不竭的生機和活力。
基金項目:
本論文是2019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企業學院模式下高職產教融合路徑創新》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ZJGB201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