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嶼 李會明
摘? 要:基于新媒體、新技術的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對豐富大學體育教學手段,引起教育內部的深刻變革;拓展大學體育教學時空,使身體教育向終身健康教育發展;改變體育學習方式,提高大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有積極影響。但在培養大學生品德、情感、審美教育方面的作用卻不如體育傳統教學手段直觀有效。為了提升大學體育教學效率,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教學中運用應充分考慮:體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整合、制定與實施教學手段現代化政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化及運用技術等問題。
關鍵詞:圖像識別APP? 大學體育?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100-03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指出,“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要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1]”。在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對推進整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不斷革新,教育信息化技術的廣泛傳播,基于新媒體、新技術的智慧教具逐漸被引入大學體育教學,如何促進體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當前大學體育教學發展研究的熱點。本文從提升大學體育教學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視角,對基于網絡平臺的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問題進行研究,以啟發廣大的高校體育教師去反思大學體育教學問題,并通過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手段,培養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提高大學生的生命質量。
1?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運用條件分析
1.1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原理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是以手機終端為傳播載體,基于手機操作系統,將各種體育器械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服務和資訊傳遞給受眾者的一種應用程序,也被稱為手機體育移動客戶端[3]。其運用原理是:體育受眾者下載手機APP,通過手機掃碼識別不同的體育器械圖片后,即可進入該器械所屬運動項目界面,根據界面提示,可以了解該項目的歷史發展、賽事狀況、運動方式、鍛煉方法等知識。作為一種傳遞體育知識、傳播體育與健康生活理念的媒介,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作為一種大學體育教學輔助手段運用的基礎條件在于:一是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運動興趣,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自主鍛煉;二是能確保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使用體育器械時更加安全、更加高效;三是能有效縮短大學生處理和收集鍛煉信息的實踐過程,達到快速、精準地獲取信息,打破收集信息依賴于感官的單一化路徑。
1.2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教學中的運用對象分析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涉及教師和學生。對大學生而言,“互聯網+教育”時代,互聯網技術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課堂,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行為[4],利用網絡和現代媒體獲取知識是當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大學生通過對網絡信息的分析、判斷、選擇、過濾、吸收等一系列反應和加工,從而形成新的個體認知結構和認同內容[5]。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對健康生活和生命質量的美好追求愿望強烈,接受并運用體育APP參加體育鍛煉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新時尚。就教師而言,習近平新時代高等教育觀正無聲地影響著高校體育教師的個人職業發展和教學能力提升方式,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學習并掌握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方法,是利用現代技術傳播知識量大,傳遞方式便捷的特點,實現課堂內外互動教學,是教學有效執行的保障。
2?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對大學體育教學的影響
2.1 豐富大學體育教學手段,引起教育內部的深刻變革
體育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教科書、體育器械、體育掛圖等,它是課堂上師生相互傳遞體育教學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近年來,隨著體育知識總量的激增與老化周期縮短、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工程的推進,等成為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發展的社會因素,體育傳統教學手段短于知識傳授、短于智力發展等局限逐漸顯現出來,體育傳統教學手段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運用于大學體育教學,既能保留體育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和在品德、情感、審美教育方面的優勢,又能充分體現現代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互動性和教學的吸引力提升方面的優勢,其核心影響在于能引起教育內部的深刻變革,即不斷革新教育觀念,推進大學體育教育制度、結構變革,確立現代教育教學體系,把大學體育傳統的“教師?學生”教學系統發展成為新型的“教師?教學媒介?學生”教學系統,實現師生教學行為由主導、被受向探究、探究的變化。
2.2 拓展大學體育教學時空,使身體教育向終身健康教育發展
體育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是按一定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其任務是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等,學生通過主動學習,通過實踐達到健康。高?!傲⒌聵淙恕钡臅r代審視[6]表明,大學體育肩負著培養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精神健康的崇高使命,大學體育教學應打破常規,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和傳統教學方式來開展身體教育,應該通過延伸課堂、延伸教學的范圍和領域,來實現大學體育教學向終身健康教育發展。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運用于大學體育教學,第一,可以豐富大學體育第二課堂活動,通過將體育APP融入“雨課堂”和“慕課”,實現大學體育教學的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實現大學體育教學“翻轉課堂”。第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作為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媒介,實現教學互動,營造學生主動學習和教師關心學生學習、關心學生發展的良好教育氛圍。第三,有效打破體育教學界限,促進運動知識的普及發展,實現體育人文關懷教育。
2.3 改變體育學生方式,提高大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學生喜歡新鮮的事物,好奇心強,不喜歡陳舊、古板的教學手段。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實際上是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鍛煉的欲望。隨著健康理念的傳播,健康意識的增強,體育成為了一種社會生活時尚。大學生對健康運動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會花錢去辦健身卡,少部分學生會花錢請專業私人教練進行指導,但仍有部分學生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學習時間沖突而無法進入健身房,利用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掃描器械,通過視頻、圖片講解了解器械使用,讓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健身和學習,這是降低體育學習成本,提高體育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3?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的運用策略
3.1 推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整合
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實則是傳統體育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機整合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應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二者各有的優點與不足,使二者相協調共同提高大學體育的教育、教學質量。對規定必須使用現代化教具或現代化手段的體育課程,教師必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對部分運用傳統教學手段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的體育課程,教師應盡可能的減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科學選擇教學手段,有機融合兩種教學手段,是大學體育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體育教學的能力體現。
3.2 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政策的制定
高校應當結合實際,在教學手段現代化政策導向、規劃、實施、過程管理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一是積極創建政策保障體系,依靠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教育發展規劃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相關行政機構,加強政策導向性研究和可行性論證;二是進一步完善教學手段現代化運行監管機制,對運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依照制度和準則進行具體監管,以確保有效運用;三是全面分析大學體育教育教學實情,以決定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適用范圍以及需要達到何種水平,即根據教育發展程度有差別、選擇性地實施教學手段現代化計劃。
3.3 提高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的技術水平
從教學手段的有效性看,諸如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一類的現代化教學軟件,其軟件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由于制作技術不成熟、教學軟件制作難度大等問題客觀存在,很多現有的教學類APP顯得粗糙、不精細。對此,要想吸引學生使用,必須結合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的現狀,使用前從設計精度上下功夫,對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的內容進行細分,不斷更新內容,不斷拓展功能,及時推送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便捷地獲取信息。通過加強個性化設計,突出體育器械圖像識別應答APP的教育、教學功能,突出所傳遞知識的實用性。
3.4 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與高校師生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動性有直接關系。結合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使用頻率較低,真正地進入課堂教學的很少,許多體育老師不愿意使用現代教育手段的實情,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師生培訓,使教師了解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方法、技術及運用水平,使學生學會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進行學習體育的方法;另一方面,高校應組織師生去其他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好的高校進行參觀學習,提高師生對現代教學手段的認知、制作、維護及運用水平。
4? 結語
新時代,高等教育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對大學體育教學的影響,首先要求大學體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即打破傳統大學體育教學以技能、興趣培養為主要目標的做法,要充分利用教學時空開展“文化育人”工作,培養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精神健康的大學生,全面落實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其次要求大學體育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即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究,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培育新型的教學系統,在實現教師發展的同時,提升師生對大學體育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發展規劃》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2] 任友群,鄭旭東,吳旻瑜.深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6)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3-9.
[3] 周菀菀,羅璇.體育APP發展現狀與推廣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6(3):20-24,54.
[4] 黃炯,葉偉巍,謝孟澤,等.互聯網技術環境下理工科大學生學習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67-171.
[5] 王棟梁,龍波宇.網絡時代大學生文化認同的特點及應對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3):63-65.
[6] 舒剛民.大學體育"立德樹人"的時代審視[J].體育學刊,2018(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