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忠瑜
摘? 要:對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實施創新,基本路徑以民族文化為主題,要有效反映民族文化生活。進行體育器物創新,一定要對其使用價值有所超越,使其具有文化象征含義;進行體育制度創新,需要和社會變遷節律相適應,加強制度的約束機制;進行體育行為創新,需要對村落生活邏輯有效遵循,實施行為模式改變和演繹;實施體育精神創新,要有效吸收時代文化營養,保守民族精神。
關鍵詞:少數民族村落? 傳統體育?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191-02
隨著社會鄉村變遷,以及現代文化的影響,很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傳承鏈受到影響和斷裂,導致體育形式和內容有所改變。這種情況下需要對民族村落體育實施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常都產生于村寨,是自然生長起來的,這里有很自然的創新思想。根據村落特點和功能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結合不同的村落體育項目的特點,匯聚和凝練其各種創新亮點,研究不同的創新路徑。
1? 以民族文化為主題,體現相應的民族文化生活
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實施的創新路徑可以是以民族文化為主題,有效體現民族文化生活。民族傳統體育屬于民族文化的以小部分,在民族文化體育背后,有更大的民族文化主題,比如信仰、節慶、稻作等文化[1]。實施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要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民族文化為主題,體現相應的民族文化生活。比如,拋棕游戲,沒有很明確的文化主題,通常在銅匠村附近的村寨流傳。近幾年,結合仫佬族具有的“走破”文化主題,四把鎮實施了拋棕游戲的創新。在四把鎮,流傳著走破習俗,是以村外坡地作聚點,內容是男女交友、談情說愛。活動中,相互心儀的男女青年交換迷蹤,代表著甜美的愛情。根據走破文化,更新改造了搶粽規則。讓男女參賽者的一只腳綁在一起,二人三足參加比賽。這種經過創新改造的游戲很受銅匠村仫佬族群眾喜歡。仔細觀察如今存在和開展的民族體育項目,發現都蘊含著相應的民族文化主題,體現了當地的民族文化生活。比如,隆林縣德峨苗寨現存的爬坡桿體育活動,體現的是崇拜英雄的文化主題;金秀瑤族的黃泥鼓舞體育項目體現的是盤王崇拜主題等,這些體育項目的產生到成熟運用的過程,都是以文化主題為核心不斷進行創新,而內容始終都體現了相應的民族文化生活。
2? 器物創新,超越價值并賦予文化含義
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實施器物創新要超越使用價值,并對其賦予文化含義。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器物有很多種,比如圖騰飾物、使用器具、特色服飾等,其中蘊含者文化內容,是進行傳統體育創新的重點[2]。比如,納洞村的螞拐舞,向寶業等傳承人為加強文化內涵,把一些木制牛頭、耕犁、牛梭、簸箕等各種農耕器物融入到體育活動場地中。這些器物是普通的生產工具,來自壯鄉的生產生活,可是融合進體育活動現場,就不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是具有民族文化含義的稻作文化符號。同時,傳承人還在螞拐舞活動現場置入了壯族文化圖騰螞拐像、銅鼓等,加強了螞拐舞的文化含義。對于器物的創新應用了隱喻、聯想、類比等方式體現其象征的含義。尤其是一些具有儀式性的體育,創新傳承者對當地的文化背景進行了充分了解,給予體育器物以相應的文化含義。
3? 與社會變遷紀律相適應,加強制度約束
實施少數民族村落傳統教育制度的創新,要加強其制度約束,與社會變遷節律相適應。我國少數民族村落的傳統體育制度有很多,如動作規則、禮儀程式、參賽資格、比賽獎懲等各種規范和制度等,可是很多都沒有正式文本和文字條款,是非正式制度,比如三江侗族自治縣平流村的斗牛、融水苗族自治縣雨卜村的斗馬,這種體育活動規模龐大,甚至達到萬人之多,可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文字制度和條款,是約定俗成的民間權威、非正式制度、社會輿論等方式控制的體育活動。在如今的現代化環境中,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進行符合社會節律的創新。根據調查,有些村落傳統體育已經結合現代制度方式實施相應制度規范和調整,有的項目也建立了組織協會,應用了有法律意義的契約條款合同。比如福祿村搶花炮、納洞村的螞拐舞等體育活動項目,結合現代社會的制度、組織機構,建立了相應的比賽規則。
4? 對村落生活邏輯有效遵循,體現村落行為方式
進行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行為創新,要對村落生活邏輯合理遵循,體現村落行為方式。民族傳統體育都是在鄉村產生的,所實施的體育行為和動作都反映了村落生活,實施相應的創新,一定要遵循村落生活邏輯,體現村落行為方式。比如,東蘭縣板龍村的體育活動“打榔”,要和社會變遷節律相適應,牙庭榮等傳承人實施了打榔動作、器具、服飾等的創新和改造,可是并沒有對其節奏進行改變。壯鄉的稻谷脫殼勞動是打榔體育的生活原型,它的節律是獨特的,不能快,以免稻谷被彈出槽臼;也不能太慢,否則會影響勞動效率[3]。所以,進行體育活動創新和改造時,不能改變打榔節奏,要符合舂米勞動節奏,不然會違背打榔村落生活邏輯。還有水族鄉豆竹村的桐子鏢,也含有當地生活邏輯。桐子鏢是水族農民結合水族生活創造的體育項目,這是根據村民爬桐樹摘桐子、投放到背離中的勞動方式,融合了“過獨木橋”“踩火坑”等動作,所創新的體育項目遵循了當地村落生活邏輯,當地村民都很喜歡。所以,在進行民族村落體育的創新要追溯歷史源頭,結合村落生活方式和行為邏輯進行創新,體現歷史的延續性和創新的依據。
5? 吸收時代文化營養,保守民族精神
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進行精神創新時,要吸收時代文化營養,保守民族精神。各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基本精神,這是經歷了漫長歷史而形成的,是進行民族體育創新的動力源泉。馬山縣加方村“大扁擔”經過了多次改造和創新,融合了各種時代文化元素,可是并沒有改變打扁擔具有的“勤農事,慶豐收”的精神。“打扁擔”是源于唐代的“打舂堂”。20世紀50年代開始,相應的加方村傳承人吸收時代文化營養,進行了“打扁擔”內容的創新,展現了加方村時代元素。其中的動作方式有復打、蹲打、反打、推打、走打、站打、轉打等各種不同的打法,表現了壯族村民進行的播種、插秧、收割、舂米等勞動景象,這些都體現了辛勤勞作,歡慶豐收的精神。進行村落體育的創新要保守原有的民族精神,同時要吸收時代營養,進行自身精神的有效豐富。
6? 結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進行的創新路徑有很多方面,具體的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體現民族的文化生活;結合不同層次的民族文化,實施體育器物創新,要對其使用價值有效超越,使其具有文化含義;進行體育制度的創新時,要和社會變遷節律相適應,加強制度約束;進行體育行為的創新時,要對村落生活邏輯合理遵循,體現村落行為方式;實施體育精神創新時,要吸收時代文化營養,保守民族精神。這些創新路徑和觀點不是非常完美,可是也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創新的啟示含義。希望今后要引導國際先進文化,進行有效融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有效創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孫慶彬,周家金,潘蘭芳.少數民族村落傳統體育創新路徑探微[J].體育文化導刊,2017(2):71-75.
[2] 穆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及審美表現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9):104-107.
[3] 鄧紹云.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村落建設研究綜述[J].科學技術創新,2017(7):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