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芬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詩經》起,一直到今天,古詩詞以其廣泛的內容,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承載著華夏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傳統文化。所以本文從古詩詞類別教學的角度研究詩詞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 類別教學? 傳統文化
2019年第12期《求是》雜志刊發了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古詩詞韻律優美、語言生動、內涵深邃,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詞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占有15分的分值,是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題材,古詩詞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軍旅詩、詠史懷古詩、羈旅思鄉詩、托物言志詩、送別懷人詩等幾大類。每一種類別的詩詞表達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同一類別的詩詞卻有著明顯的共性。那么,在詩詞類別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滲透哪些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該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教育: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育教育以及重視親情、友情的情誼教育。
一、在托物言志類詩詞教學中滲透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
托物言志詩,既有對所詠之物的描摹、欣賞、贊美,更多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在言志中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個人追求。如表現高潔品格的詩句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象征寧死不屈的堅貞節操的詩句如“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以上所舉詩詞都是托物言志類詩詞的代表,這些詩詞中蘊含的高潔品格、堅貞節操、磊落襟懷、崇高人格等都是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人格修養的具體體現。所以在這類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這些優秀品質和民族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這類詩詞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二、在羈旅思鄉詩、邊塞軍旅詩教學中滲透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羈旅思鄉詩,是羈旅在外的文人抒發對故鄉的思念時最常寫的一類詩。如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作者通過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岑參 《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遙望故鄉,思鄉的眼淚擦濕了雙袖,掛滿了臉頰。用夸張的手法極樸素、極真切地再現了一個普通人思家想到極點的情態。這類思鄉詩詞中表達的大多是自己對闊別已久的故鄉的思念、眷戀、熱愛,我們也可以從這類詩詞中挖掘出深藏于古人內心的鄉土觀念。所以在講授這種類詩詞時應讓學生學會置身其中,深切地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念家鄉的真情摯意。
邊塞軍旅詩,這類詩詞大多表現的是文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展現的是詩人心懷天下的胸懷,體現的是古人勇于擔當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這類詩歌的主旋律。如盛唐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抒寫的是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近幾年的高考題全國卷I詩歌鑒賞部分考查家國情懷的傾向更為明顯。如2017年全國卷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縣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表達了作為主考官的詩人愛才惜才的真摯感情以及要為國家選出真正優秀的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授學這類詩詞時要讓學生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學生像古人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在山水田園詩教學中滲透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育教育
山水詩主要以山水為對象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田園詩主要以田園為題材描寫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山水田園詩情感上主要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向我們描繪了秋雨初晴后的傍晚,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就像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讓人置身其中感受自然的秀美和靈氣,無形中也培育了學生親近自然的意識,熱愛自然的情懷。描寫自然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還有很多,如《飲湖上初晴后雨》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望天門山》用“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望洞庭》用“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都展現了祖國壯麗山河的美好與神奇。在這類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習學會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學習這些詩詞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還能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更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在送別懷人詩教學中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情誼教育
在與親人朋友送別時,古人往往折柳送別、吟詩贈別,分別后由于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他們就常常鴻雁傳書、詩詞傳情。懷人詩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從對方落筆表達了對兄弟的思念;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對慈母的愛與尊敬;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表達了對家鄉家人的牽掛。在這類詩詞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孝老愛幼親幼的高尚品質,重家教、家風建設,傳承優秀家庭美德。送別詩如方干《衢洲別李秀才》“一曲離別兩行淚,不知何地再逢君”表達了離別時的不舍和的傷感;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對友人的安慰和鼓勵;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和思念。在這類詩詞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古人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讓學生懂得珍惜朋友間的感情,讓他們學會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與身邊有才有德的朋友共同進步,逐漸成為更優秀的人。
綜上,在高中古詩詞類別教學中要注意滲透以上幾方面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在詩詞學習中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詩詞時不僅能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形象美、意境美,更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逐漸發展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