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本文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引導全體人民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思考
一、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形式
青年是形成“三觀”的最好時期。青春之所以可貴,不只在于擁有年輕的體魄,更是形成正確人生觀的最好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更應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年青一代。青少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缺乏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相比較其他社會群體,青年人的步伐走的更快,冷靜下來進行思考的時間更少,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指導,很容易被人利用誤入歧途。青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影響著未來的人生,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好比“扣扣子”一樣,第一個扣子如果扣錯了,下面所有的扣子都會錯位。所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學校應該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利用課堂教學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教育全過程,使“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二)愛國主義教育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強大動力
一個人沒有精神不行,一個民族沒有精神更不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回顧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我們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能自信地挺起我們的脊梁,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堅強支撐。由此看出,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強大動力,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今天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愛國主義教育是推進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當遇到艱難困苦,是根植于中華兒女內心的深深的愛國情懷激勵著各族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這得益于愛國主義教育打下的堅實的基礎。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孫中山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到鄧小平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愛國主義教育使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中不斷覺醒、奮起抗爭為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而不屈奮斗,是推進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容上缺乏時代性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具體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不管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黨員干部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主要是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知識,內容比較空洞,無法根據時代變化進行更新。信息大爆炸與教育內容更新緩慢的矛盾造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供需失衡,不僅沒有反映時代提出的問題,還可能帶來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資源。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教員教育過分側重對傳統文化的歷史解讀,無法立足于時代的需要,缺乏對愛國主義傳統的現實解讀,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二)愛國主義教育在對象上缺乏針對性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全民教育,但是群體不同,責任也就不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對于青年而言,各方面都處于發展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應加強對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信息化,對青年的成長影響最大的就是價值取向多元化,多種思想潮流并存以及文化霸權主義的強勢入侵、滲透,干擾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加大了當代青年德育工作的難度,只有針對青年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軌道前行。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在社會中處于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承擔著引領國家發展和社會風氣的重要責任,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欠佳
應該說,我國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學校就通過升國旗、唱國歌、看愛國主義影片和課堂灌輸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隨著學生獨立意識的形成,這種教育就略顯膚淺和表面化了,使得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有的“00后”“10后”有些抵觸心理,課堂上講了,試卷上考了,但難以“入心”;有的過于“高大上”,讓學生感到愛國遙不可及、與己無關;有的“報喜不報憂”,學生一旦走向社會,容易因現實跟理想有差距而信仰動搖……這些問題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只有有效吸引學生投入情感,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這樣才能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思考
(一)增添愛國主義教育新內容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注重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解讀,更應立足新時代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深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將國情與世情教育加入其中,特別是進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更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引領。只有及時學習、有效了解,才能理解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才能將個人規劃和價值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進一步統一起來,真正認識到祖國的發展與個人的價值實現密切相關。各級黨組織要通過個人自學、集中研討、交流培訓等方式,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論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加深對初心使命的感悟,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二)注重愛國主義教育與個人體驗的結合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指出,“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有效吸引學生進入、投入愛國主義認知與情感的建構過程是愛國主義教育展開的前提。”也即是說,愛國主義教育要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必須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一是教師要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講述與之相關的愛國故事,引導廣大學生牢記歷史,緬懷先烈,面向未來;二是要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教師要熟悉這些基地中發生的愛國故事,在帶領學生參觀時,通過基地的設施設備,展覽的圖片、文物等,在愛國故事中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強化紅色教育;三是利用實踐活動,要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軍訓、學雷鋒志愿服務等活動中講愛國故事,使學生得到親身體驗和實踐,讓愛國精神具體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愛國主義建立在理性而牢靠的基礎之上,避免單向、片面地強制灌輸可能給學生發展帶來的教育傷害。
(三)發揮媒體在新時代愛國主義中的作用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整個世界是一個地球村。網絡已經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將愛國主義思想滲透到網絡生活中,是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缺的。互聯網和電視等現代媒體,能將一個信息以最短的時間送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網絡和電視等現代媒體是每個人、特別是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我國,青少年的上網率大幅度上升;新聞頻道節目的收視率在所有節目的收視率中依然排于首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及各級地方黨委辦的黨報黨刊依然在黨員的政治生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媒體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媒體,可利用傳統媒體、新興媒體以及下基層宣講等方式,大力宣傳《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人人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