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雯雯
摘 要:家庭教育作為三大教育合力之一,在社會、學校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農村家庭教育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在調查了解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探究農村基礎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嘗試從政府、學校、家長、社會四個路徑給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家庭教育;缺失
一、引言
蘇霍姆林斯基在《家長教育學》中曾說:“家庭集體、父親、母親以及其他長輩們成熟的智慧世界就是幼兒思維的基礎。”家庭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教育的三大合力,與其他二者有著很大區別的同時又有著密切聯系。家庭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的成功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就和發展,更直接影響到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國家民族的繁榮發展。
本文在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成果基礎上,以渭南市某鎮為例,采取了田野調查中的隨機采訪方式,發現一些當下農村基礎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嘗試尋求解決對策。
二、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城鄉基礎教育的普及收效顯著,而農村基礎教育在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其家庭教育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農村家長整體文化素養偏低
農村家長們大多是初中或小學學歷,眼界和文化素質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多家長雖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其文化水平也決定了他們的教育觀念和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學習層面不能給予孩子幫助,寄希望于學校教學,不明確自己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求給孩子物質生活上的滿足,而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
(二)留守兒童問題突出
隨著近些年來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較以往明顯增加。因此,農村絕大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就業,留下年邁的父母及年幼的子女留守。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下農村教育的突出性問題。
1.父母教育缺失
受經濟情況影響,大部分農村父母為了維持生計只得將子女拋給祖父母撫養,離開農村到外地經商打工,一年甚至兩年才回家一次。他們將更多精力用在賺錢養家糊口上,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因為常年不在孩子身邊而產生一種負疚感,因此盡可能去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即便是不合理的物質需求。這就造成很多孩子從小養成了不正當的消費觀念。且童年時期父母教育的缺席,會造成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表現為過度內向,不愿與人交流,自卑心理等。
2.隔代教育的負面影響
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家中的老人們就自然而然的承擔起了照顧、教育孫輩的責任。隔代教育由此產生,而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
首先,農村老人們文化水平有限,大都識字不多,無法形成有文化氛圍的家庭教育。其次,老人與孩子溝通難,缺乏共同話題,且遇到問題一味責罵,教育方法落后。最后,農村老人多有重男輕女思想。再加之二孩政策的放開,許多家庭都養育有兩個孩子。在與某鎮中心小學學生的溝通交流中我們得知,還有不少家庭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家長對于家中的男孩百般溺愛,卻對女孩不屑一顧。這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是及其不利的,易造成男孩嬌慣任性,女孩自卑軟弱。
(三)缺乏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如果家都變得不溫暖,孩子們該何去何從。夫妻關系不和,婆媳關系不和,便常常在家中上演大戰,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幼小的心靈在面對這些復雜的爭執時無所適從,他們沒有能力阻止爭吵,只能默默忍受。在長期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價值觀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扭曲,會造成嚴重的自卑和自閉心理以及情感障礙。他們渴望愛和包容,卻恐懼婚姻。同時,他們的叛逆心理也會比家庭和諧的同齡人強很多。他們厭倦自己的家庭,渴望離開家庭,甚至很多孩子會產生對父母的厭惡情緒。
三、解決農村基礎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四個路徑
針對上述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嘗試從政府、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四個路徑出發,旨在幫助農村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提高農村家庭教育水平。
(一)政府方面
政府作為教育事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持,有關職能部門的作為將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問題的緊迫性,將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當做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緊要任務。
1.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
政府應適當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金的注入。這一點雖與家庭教育沒有直接關系,但從長遠來看,如今為人子女的學生將有一天為人父母,這一措施將有望在將來從整體上提升家長的素質。
2.解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
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在城市務工,工資低,無力支付高額的學費、贊助費。許多城市學校甚至根本不接納農村戶籍兒童,致使廣大農村兒童無法跟隨父母在城市學習生活,成為農村留守兒童,離開父母,談何良好的家庭教育。針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政府應積極作為,改革戶籍制度,從而打破城鄉戶籍壁壘,創建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新體制,并采取配套措施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問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將有效緩解隔代教育所帶來的諸多弊端。
(二)學校方面
學校與家長是學生管理的兩大平臺,其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的完善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努力。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著力提高農村家長教育素養,將提升農村家庭教育水平作為重要方向。
1.學校與家長構建密切溝通機制
陶行知說過:“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絡。”學校應通過各種形式與家長進行聯絡溝通。一是每學期召開一次以上家長會;二是教師應積極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加深家長對老師的理解;三是每月設立專門的“家長接待日”,為家長的校訪提供機會和途徑,便于家長直觀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狀態;四是通過多種渠道與家長溝通,除了傳統的電話交流,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渠道,開設家教指導熱線、家教指導網站等。
2.辦好寄宿制學校
為給孩子創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及良好的生活環境,辦好寄宿制學校也是一項重要的舉措。這樣不僅能夠使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可以在學校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也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質,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與小伙伴的住宿生活將會幫助他們敞開心扉,學會與人交往,完善他們的性格。
(三)家長方面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家庭教育質量。家長應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政府、學校以構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1.增強家庭文化氛圍
家中應設立書房或書架,購置一些適合兒童讀的書目。父母在家也應經常讀書,在提升自己文化素質的同時也能夠以身作則,多讀書,讀好書,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還可以利用電視機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節目,指導孩子收看;積極帶孩子到具有教育意義的場合參與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家長應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并經常查看其功課。濃郁的家庭文化氛圍能夠有助于孩子培養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2.營造和諧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在最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父母在家中應首先營造出和諧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與輕松。對于夫妻矛盾、婆媳不和等問題,家長應學會平和溝通,避免在孩子面前爆發爭執。這對于孩子平和善良、自尊自愛的品質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3.道德品質引導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應只停留在物質生活及學習生活中,應關注其精神層面,發現問題并及時引導。尤其是道德品質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去引導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不好的習慣應及時進行糾正,而不是以“年紀小不懂事”為借口敷衍過去。遇到問題不是簡單粗暴缺乏耐心的責備,而是能夠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換一種方式、多一點時間,將令孩子受益終身。
(四)社會方面
農村家庭教育問題僅依靠政府、學校、家長三方面的努力還不能完全解決,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與支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注入以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及設施建設,共同營造農村文化氛圍。加強關于改善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宣傳,呼吁社會力量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建立社會基金用以資助一些經濟困難及接管成問題的家庭。應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成立“留守兒童之家”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學校之外的教育氛圍。
四、結語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教育是教育中尤為重要的一環,只有政府、社會、學校與家庭多方共同關注形成教育合力,創造出優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每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這一點對于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顯得更為急迫,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黃河清.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研究,2001(4).
[2]王麗麗,張悅.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