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生命課堂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及運用方法,提出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采用開放的教學模式、教給學生開放的學習方法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未來的生活中始終抱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命課堂 作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91-02
每個人對于生命都有自己的理解,廣義來說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萬物處于生長之中。而生命課堂的概念就是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體會到人生百態,苦辣酸甜。生命課堂能夠讓教學變得簡單化,變得精彩絕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普及生命知識,目的是讓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教育。培養這樣的意識,能夠讓學生從小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生命的觀念,這是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的課題。學生只有了解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未來的成長中才不容易迷失自我,始終抱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生命課堂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生命課堂可以理解為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追求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一種教育理念。知識的終極價值是生命價值。在現代教育中,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生命變得浮躁了起來,很多人出現了智慧貧乏、精神迷離的情況,而小學教育中的生命課堂正是對這些現象進行了反思。重視生命課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就是希望能夠改善如今小學教育制度中重視強調理性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薄弱之處。知識的生命價值觀就是要滋養生命,生命課堂的目標在就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引導學生尊重、珍愛生命。這其實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想法,這種概念在現如今一直被教育改革所推崇。
生命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產生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小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能夠達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目的。有一種說法是:“生命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催化劑。”這個含義是生命課堂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和開放式的學習,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生命課堂可以有效地改善傳統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因材施教,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材中生命課堂的體現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資源,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挖掘生命的精神內涵,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和理解文章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和意義。比如,在學習《生命之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壯觀景象的,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再深化主題,提出生命的可貴和偉大之處就在于群體才是生命的歸宿和意義。因為有的時候往往會需要在整體面前舍棄個人的利益,過分強調自我對自己非但不是一種保護,還會喪失人格。只有明確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才能辯證地看待兩者的關系。
此外,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多看一些課外讀物,例如海倫·凱勒的故事,還有《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這些書籍有助于學生明白生命是可貴的,人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拓寬生命的寬度,并告誡學生不要浪費光陰,要用現有的時間多讀書,未來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
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之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寫讀后感。作文是學生表達情感和進行閱讀思考的反饋形式,可以體現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品格。比如,學生在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保爾·柯察金一生的評價,讓學生感受保爾一生中的信仰和理想,并通過作文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人文感情能夠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熱愛和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課堂的運用
(一)要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嚴重降低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只有拓展教學的范圍,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如美術、歷史、音樂、政治等學科相結合,才能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教學《我的祖國》這一課時,可以先教學生唱《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加有動力、有興趣。融合語文和其他學科,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采用開放的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學語文課堂中可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首先,在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本節課的知識點,先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后,采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通過組長組織大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結論。10—15分鐘后,由組長對組內的觀點做統一的闡述。最后,課堂討論進入辯論的階段,讓每一組的組長表達本組的討論結果,并和其他組的組長進行有理有據的辯論。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討論過程中,每一名學生既能很好地厘清文章結構,又能找到自身思維的盲點,彌補不足,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得知識。生命課堂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需要教師重視對語文課程中珍愛生命內容的挖掘,尋找到適應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命教育的內容。
(三)教給學生開放的學習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課本并不是學生的主要學習資料,學生可以在課下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語文知識。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學生不拘泥于課本中的內容,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如鼓勵學生定期去圖書館閱讀。圖書館是“書山文海”,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可以領略到知識的博大精深,養成對閱讀的興趣。當然,有條件的話,教師和家長還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或參與社會實踐,從中感受生命的意義。例如,學習了《香山的紅葉》這一課之后,可以讓學生跟隨家長去賞紅葉,領略語文課本中描述的紅葉之美。這種體驗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還讓學生體驗了生活中的美好,把文字變成現實。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單一方向的教學形式,教師負責以課本為基礎教授知識,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在課堂中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不但對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的發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而且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現如今,讓生命課堂進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知識獲取不再是一個被動、枯燥的行為,而且能夠讓學生完全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提高參與性、積極性和思維能力。構建生命課堂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1]孫利琴.構建生命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教育藝術,2011(1)
[2]李東曉.關于生命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催化作用[J].語文課內外,2019(4)
[3]趙坤.構建語文生命課堂 綻放師生生命精彩[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20)
[4]肖升碧.尋覓亮麗的生態風景——例談生命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15(6)
[5]向愛平.構建“為學而教”的語文課堂教學新體系——“學記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6(Z1)
作者簡介:陳朝紅(1975— ),女,廣西玉林人,小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