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華
摘 要:政治認同感是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中學階段的政治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進行一定的啟發和引導,以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文章先是對初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構成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初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對如何增強政治認同感,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了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政治認同感;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80-02
一、引言
政治認同感是學生對現階段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直觀的感受和態度。這種態度和感受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各個方面,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教師在初中教學課堂中要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促進政治學科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在現階段國家發展過程中,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而國民素質的提高一直是社會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因此需要促進公民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從根源上提升學生政治認同感,培養其核心素養,可為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和政治認同感的概述
(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概述
在初中政治教學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了能力、精神面貌、思想價值觀念等,從整體上進行分析,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外部層面
外部層面主要包含在初中政治學科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觀點、日常的學習習慣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力等。在初中階段的政治教學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以及自己日常的學習習慣就屬于核心素養的外部層面,充分地證實了學生對某件事物的政治觀點。而學生在進行政治學習的時候,并不只是單對知識點進行掌握,而是要通過核心素養和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價值觀的形成,初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組成了整個社會的綜合素養。
2.內部層面
政治學科的內部層面主要表現在情感價值觀念以及思維品質上。學生在進行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對情感、價值觀的重視,透過事物的現象去認真思考事件背后所賦予的深層次的含義。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的過程養成屬于自己的思維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辯證思維,這些都源于政治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因此,學生在進行政治學科學習的時候,要加強對內部層面思維品質的重視,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
(二)政治認同感概述
政治認同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會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政黨的黨員、階級的成員或者是信仰信念的追求者等,通過自己的政治信仰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對學生來說,政治認同感就是能夠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約束自我的行為,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政策,遵守學校相關制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進行有關時政新聞的演講,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會激發學生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在提升政治核心素養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是相輔相成的。
三、提升政治認同感,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教學構建
(一)情境教學,增強政治認同感
情境教學一直是現代教學中教師廣泛運用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方式。它一般在教室內、校園內使用,常借助現代快速發展的多媒體技術通過表演和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情境教學的模式既讓課堂充滿趣味、富有生機,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氛圍;又符合初中生性格活潑的特點。此外,它還比課外教學方式更集中,這樣相對比較開放的教學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也就是說情境教學是圍繞政治教材開展的;第二,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快樂輕松地學習。做到了上述兩點,就能在政治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政治認同感。
比如,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走進法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先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法律是特殊的行為規范,我們的日常生活受制于法律,因此,青少年要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的良好公民。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國內發生的法律案件的相關新聞。比如,在播放“藥家鑫案件”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談談觀看之后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后,可以講述“生活離不開法律”的知識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真實意義和價值;并給學生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拍攝生活中不遵守規則的行為的照片,或者是在不安全的食品中生活的一天,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保護作用。這個系列的教學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對法律知識有正確的認識,對社會事件有理性的判斷,從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鏈接時政,培養理性思維
政治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關注時政新聞的習慣。時政新聞基本上是近期國家發生的重大的政治事件,學生通過了解時政新聞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政治意義。并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當前的時政新聞,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狀以及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進而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正確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教授九年級上冊“富強與創新”一課時,以認清基本國情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發展狀況,了解階級間的剝削和壓迫,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以及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和綜合實力的發展變化,并以數據進行呈現;利用多媒體播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國的變化,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我國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讓學生在內心上真正認同國家的發展。
另外,在“民主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就當前社會中出現的現象進行辯論。比如,近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的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個事件進行辯論。奔馳女車主站出來維權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源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秉承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維,并沒有重視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奔馳女車主的事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不過在維權事件之后,奔馳女車主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打擊,有很多的鍵盤俠對女車主進行了人身攻擊。教師可借此向學生提問:“在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你是否會選擇維權?”
在這樣的辯論中,學生對自身的合法權利進一步加強了認識,對社會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在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符合現階段中學生心理特點的主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面對辯題的時候有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注意在辯論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把控,從政治的角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解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法治的國家,法律不僅規范我們的言行,也保護我們的安全。我們可以通過社會新聞事件加深對政治知識的了解,從而對社會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進而提升政治認同感。
(三)實踐教學,探索生活本真
實踐活動開展的真實作用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教育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充分地發揮知識本身的價值,進一步地了解知識本身所賦予的深刻的道理,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比如,學生在學習“憧憬美好集體”時,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相應的活動,把班級按十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活動時,給每個學生發一張有一段文字的紙,小組之間的字數是相等的,所有的組同時開始抄寫,在規定的時間內抄寫得最多的組勝出,在評選出名次之后,請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分別談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獲。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同學之間的合作和競爭關系。例如,在“文明與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延伸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我們身為華夏子孫,是過去炎黃血脈的延續,是未來民族的傳承人,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必須要貢獻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以求共建社會文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課余,我們在保證自己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這雖然會占用一些時間,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加深對政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間接地培養了自己的核心素養,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為了以后更好的應用,政治學科也是一樣的。將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延伸,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政治知識的實際價值,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問題,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理性地對事件進行分析,培養其判斷能力,在提升政治認同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結語
在初中階段進行政治學科教學的時候,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發展,使其在實踐中探索政治學科的理論真理,在活動開展中充分認識政治知識的深層次內涵,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今后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雪雅.初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8(9):79.
[2]吳 寧.情境 活動 生活——論體驗式教學在初中政治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式[J].名師在線,2018(2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