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汶森
摘? 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高中數學教師要重視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探索,并合理地引入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兼顧學生差異、帶動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以全面地激發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力與生機,進一步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具體性和趣味性,真正的借助教學方法的創新助力數學課堂的高效施教。本文將就優化教法,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優化;策略
從目前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情況上來看,還存在無法激發學生興趣、無法兼顧學生差異、無法帶動學生參與的突出弊端,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積極地對目前的課堂教學方法運用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進,以借助教學方法的創新來不斷的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真正實現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引入微課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
微課教學法是以模塊化的短視頻為依托,來對相應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展示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具有主題突出、形象具體和短小精悍的突出優勢,將其合理地引入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助力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學習《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模塊知識內容時,首先,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向學生列舉一個利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關系的案例,讓形象具體的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理解。其次,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條理清晰地展示該節課知識框架組成,如,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空集的概念;運用符合和Venn圖表示集合關系的方法;列舉有限集的所有子集的方法等,并使用微課視頻對這些內容進行精準化和細致化的講解,有效地對圖形和符號表示集合的方法進行探索,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該節課的理解和認知。最后,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為學生設計梯度化和分層化的練習題目,引導學生結合以上的講解對這些題目進行有效的作答,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強化學生對該節課內容的理解和學習。
二、引入分層教學法,兼顧學生差異
分層教學法是以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為指引,來開展分層次教學的一種具體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兼顧到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學習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效地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對應的知識內容,從而真正實現精準施教,讓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教師人性化的光輝。例如,在學習《集合的基本運算》小節內容時,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分層化教學,有效地兼顧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數學教師可以以基礎層次學生為基準設計學習任務,如,理解集合并集和交集的含義、掌握求兩個集合并集和交集的方法;能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基本關系等。而對于學困生和提高層次的學生,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結合實際的需要,適當的調低或者調高學習的難度系數,如,對于學困生,要讓學生從最基本的概念學習,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于提高層次的學生,需要高中數學教師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拓展性和延伸性內容的學習,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此外,在課堂指導環節和課后作業布置環節也要強化對學生的精準化指導,做到“一人一方”和“一人一策”,有效地強化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指導和幫扶,讓學生高質量地學習相應的數學基礎知識內容,全面減少班級兩極分化現象的擴大化,助力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全面提升。
三、引入合作學習法,帶動學生參與
合作學習法是讓高中學生在課堂的數學知識內容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研究的一種基本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有助于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能培養學生的交流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探討能力。例如,在學習《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小節內容時,一方面,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做好合作學習的準備性工作,如,提供契合教學主題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科學地進行小組劃分、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討論學習任務,如,可以設計以下討論學習任務:討論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的意義、研究全稱命題和特稱命題真假的判定;討論借助相應知識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等,為后續的合作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高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地投入到對以上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之中,積極分析問題的解決對策,全面研究問題的解決思路,并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踴躍發言,從而有效地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強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入微課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入分層教學法,兼顧學生差異;引入合作學習法,帶動學生參與,進一步激發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力,全面喚醒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熱情,為高中學生高質量的學習相應的知識內容助力。
參考文獻:
[1]李定平.翻轉課堂學習框架及其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啟示[J].數學教學通訊,2018(36):37-38.
[2]聶雁冰.信息技術教育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有益嘗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