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重點介紹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當中對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為此需要高校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并探索中華傳統文化和高校人文課程有效融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國 傳統文化 人文課程 文化自信
文化可以對高校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文化傳播深度與傳播廣度層面分析,文化在教育過程中占據關鍵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各種文化思潮相繼傳入,各種文化思想互相激蕩。在社會環境和學生自身因素影響下,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匱乏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培育優秀人才的基礎,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全面提升。
一、中國傳統文化特征
(一)延續性
世界歷史中誕生過希臘、印度、巴比倫、中國等文化體系,而中華文化也是從誕生之初到目前為止尚未斷絕過的。戰爭與自然災害是導致文化斷裂的核心因素,而我國在幾千年歷史中戰爭不斷,自然災害頻發,卻沒有斬斷中華文化,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地理環境優勢和中央政權體制。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化中心,而當地環境、氣候等因素決定該區域處于農業經濟主導地位,安土重遷是農業經濟核心思想,該種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延續性和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我國歷史中的政權更替較為頻繁,但整個政治體制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文化和政治之間是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穩定的政治環境是促進文化傳播的可靠保障,同時文化發展也為穩定政治奠定良好環境[1]。
(二)多元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多元綜合體,創造主體多元化。我國的民族數量眾多,盡管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居住環境十分穩定,但各個民族之間依然存在沖突和矛盾,而各個民族之間也并非互相隔絕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是民族發展主流趨勢,在多種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中華文明,而中華文化則是溝通各個民族的橋梁。
中國傳統文化組成元素十分多樣,從西周后,仁義思想和禮樂傳統為基礎的內容構成儒家思想,這也是中華文化核心,倡導心性塑造的佛家和推崇無為的道家對于社會公眾具有極大的影響,儒釋道有機融合形成獨特的中華文化。
(三)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固定體系,而是不斷吸收外部優秀文化的包容系統,中國傳統文化在包容性方面主要可以體現在核心對于邊沿、內容中心對于外部等方面的包容。中華民族中漢族人口占據巨大優勢,而在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原對周邊、漢族對于少數民族卻甚少出現毀滅性侵害問題,在數千年歷史文明中,各個民族、地域文化逐漸融合、滲透,互相促進發展,發展壯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還可以從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性中體現出來,吸收外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特點之一,包括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的輸出主義與拿來主義。總而言之,中華文化是各個地域、不同民族、各種元素全面融合的有機整體。
二、高校人文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自信心
人文素質培養屬于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能夠有效提高國民素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內涵使其在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在全球化發展環境下,各種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該種背景下,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程度逐漸提高,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中華文明特色,同時帶有中華民族創造力。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離不開文化支持,想要促進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需要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在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人民對于國家認同感,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想要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屹立不倒,需要提升國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此才能使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目標。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當中能夠憑借其內容優勢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信。
(二)充實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人文學科和高校中的專業教育共同實施育人工作,人文學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中國傳統文化內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人文思想是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內容,對于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使學生內心世界更加充實。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重要的精神財富,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其看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生命存在與個人德行,傳統文化中倡導慎獨和內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欲而不貪等價值取向,對于高校學生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挖掘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精髓,能夠充實人文課程的教育內容,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在高校學生良好職業技能與專業知識的條件下,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社會責任與文化自信,從而達到標準的人文素質水平。
(三)弘揚工匠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種重要基因,同時也是立德樹人的核心特征。我國開始從原本的生產制造大國發展為制造強國,除了一般藍領和白領之外,三同時還需要眾多綜合發展工匠。文化的價值主要從塑造人方面體現出來,而工匠精神也迎合了時代與社會發展需求,我國古代創造技術和工匠精神依然是新時期的強大精神動力與思想資源。
三、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的具體措施
(一)院校需要了解傳統文化的作用
信息時代中,高校普遍存在忽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導致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產生自信不足的問題,降低高校中國傳統文化的授課效率,阻礙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針對上述問題,需要高校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課程的有機結合,這屬于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離不開多種環節的共同作用。高校相關教育管理人員在把傳統文化滲透到人文課程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從黨的十八大后,政府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發展,相關教育部門也提出了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意見。而高校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視程度也相繼提升,相繼設置大師工作室以及傳統文化課程。高校教育應該盡量避免出現重技輕文的問題,明確教育本質即。為此需要相關教育人員創新傳統觀念,教育管理人員應該全面掌握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科學進行頂層設計,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發展提供可靠的參考保障,提升管理層面的支持力度,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好宣傳保護工作。
(二)發揮顯性課程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當中,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人文知識的傳授需要以高校中的人文課程與各種教學活動為基礎,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知識結構。學生在充分掌握相關人文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熟悉各種人文知識,才能為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奠定良好基礎,為此需要在人文課程中積極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設置傳統文化課程,并將其劃分到顯性課程一類當中。從課程設置角度分析,部分人員提出把中國傳統文化設計為必修課,而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設計為選修課。同時各個高校也可以突破這幾門課程限制,結合自身發展現實狀況,合理設置各種和中國傳統文化密切聯系的課程,積極開發優秀文化課程,或設置非遺課程,建設技能大師課程等,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創新發展。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傳統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學習動力,針對學生文化自信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提高文化安全意識,滲透文化保護思想[2]。
(三)深入挖掘隱性工程價值
除了顯性課程之外,還應該將隱性課程的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部分隱性課程盡管沒有在具體課程計劃內體現出來,但卻是學校進行教育實踐中的重要部分,包含學校正規課程中的學校管理體制、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教育因素、學校社會文化以及學校領導、教師的風格等。隱性課程主要包括精神資源、制度資源和物質資源。隱性課程整體結構并非固定形式的,其課程發展方式十分多樣。文化育人是一項長期工作,在構建人文課程體系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可以積極開發各種隱性課程,從而擴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不斷積累人文思想。
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建設良好校園環境、引導學生實地觀察、專家講座等實踐活動,種種內容都是隱性課程內容。塑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文化內涵,并從雕塑和校園建筑等內容入手,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在各個節假日全面組織主題活動,聘請著名教授講解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內心世界與行為活動進行規范。而在某種特性氛圍環境中,能夠使學生更好體驗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發揮出育人效果,提高學生文化自信[3]。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對于高校培養學生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高校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培養道德修養,從而抵御社會中的多元文化沖擊。為此需要充分發揮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將其有效融入高校人文課程當中,對高校中的人文課程進行優化設置。
參考文獻
[1]陳旻.基于歷史演變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異同[J].中國醫學人文,2019,5(12):10-14.
[2]何珮珩,王姝琛.基于認知學習風格的高校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11):6-8.
[3]李昂,李寶琴.中醫文化融入中醫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19):53-56.
作者簡介
彭金梅(1975—),女,苗族,籍貫:湖南懷化沅陵,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