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吉林省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結構優化研究為主要內容。針對特殊兒童的學前美術教育結構優化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以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為核心,了解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及其意義,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美術教育;ABA法則;結構優化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傳統裝裱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00019SK)。
1 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的培訓方法與方法選擇
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成語言或行為輸出,最后由個體做出相應的反應。特殊兒童大腦信息輸入過程和正常人一樣,他們的主要問題出現在,對外界刺激不能有選擇性的輸入給大腦導致他們不能正確的排列、分類,及相互結合不能夠把信息輸出,使大腦產生混亂讓特殊兒童感到煩躁不安、沒有安全感,這就迫使特殊兒童用自己的方法(來回跑動、專注于看旋轉的東西等)穩定情緒,排除干擾。同時無法讓外界理解自己,外界也不能給予及時的幫助或治療。
1.1 培訓方法與方法的選擇
1)有關特殊兒童相關的治療/訓練方法:名目眾多爭議頗大
2)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的康復方法:ABA、TEACCH、RDI(游戲療法/人際發展介入)PCI(游戲文化介入)、VBA(音語行為療法)、音樂療法、感覺統合、聽覺統合、地板時光、沙盤療法、食物療法、繪畫療法、中醫按摩、催眠療法、高壓氧療法、針灸療法、水療法、引導療法、心理分析誘導、關系訓練法、手勢語言訓練法、舞蹈訓練法、海豚療法。
3)如何判斷一種方法:關于項目該方法的有效性有無可研報告和數據相關報告是否在權威的專業雜志上發表過該科研設計的科學基礎如何個案的選擇標準和數據有無獨立的觀察和評估者是否有對照組的數據。
1.2 關于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ABA法則
1)ABA的基本概念:ABA是英文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的縮寫,也被稱作應用行為分析法、行為訓練、行為技術、行為改變技術,是一種常被用來對有發育障礙的兒童進行早期行為干預與訓練的操作性方法體系。
2)ABA基本特點:(1)將人的社會交往活動和行為進行分解,直到最小的但可以觀測的行為單元;(2)要求每個孩子必須對每個指令做出反應;(3)孩子的錯誤反應肯定不能得到獎勵,即不被強化;(4)同一課題的訓練要重復很多次;(5)教學計劃是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而個別化設計的(IEP);(6)從“一對一”開始逐漸擴展到“小組”和“集體課”;(7)輔助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加以運用。
3)行為改變技術。
公式:MO(動機導向)---S(刺激)---R(反應)---C(結果)
可控制的? ? 可改變的? ?可控制的
2 學前美術教育與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分析
2.1 問題行為的種類
1)自我刺激性行為——沒有明顯的外部環境誘因,而是因為內在刺激的反應,即因為內在需求而尋找刺激的表現。2)暴躁性行為一特征是制造麻煩,有明顯的外部環境誘因,即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3)其他不適應行為等。
2.2 問題行為的功能
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常常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即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愿望和感受。問題行為的功能(孩子想以此方式達到的目的)可以歸納為:1)回避/逃避的功能。2)吸引注意力。3)自我滿足,行為有明顯的自我刺激特點。4)感覺強迫,行為特點是固執和有順序。學前美術教育要結合特殊兒童自身,問題行為的矯正必須要在對每種行為做觀察和分析之后才能有效。
3 學前美術教育對特殊兒童問題行為的優化
特殊兒童問題行為的改變(消減)——PBS(正性行為支持法)
3.1 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
環境(學校、家庭、房間)人(家長、老師)
3.2 問題行為改變(消減)的原則
支持正性行為,避免問題行為。
3.3 特殊兒童美術教育對行為改變的程序
1)問題行為的定義原則:①該行為對兒童本人或者他人有傷害性或危險性;②該行為直接干擾兒童的學習活動;③該行為阻礙他進入社區生活。特殊兒童美術教育對異常行為不等于問題行為。
2)觀察并記錄問題行為的基本數據:
ABC法:A(Antecedent)——行為發生前的情況;B(Behavior——行為的表現形式;C(Consequence)——行為發生后的結果。
行為ABC:A-------------B-------------C
(可控/改變)? ?(改變)? ?(可控/改變)
3)提出功能假說:(1)逃避、回避;(1)吸引注意力;(3)自我滿足;(4)感覺強迫。
4)做出行為改變計劃:(1)環境變化;(2)人的變化;(3)課程的變化。
5)選用替代行為:用有同樣功能但較安全、健康和有益的行為替代。
4 學前美術教育對特殊兒童溫和的消除干擾性行為
4.1 出現干擾性行為的原因
1)回避我們讓他做的事情;2)吸引注意力
4.2 消除的方法
1)忽視法: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只當任何事情沒有發生,當孩子做出干擾性動作時不要表現出任何的注意,目的是展示出這種動作對你并沒有干擾作用,也不要不經心的看著他,更不要因他的動作而延緩你的指令,應該繼續你的要求,不給予任何關注,不要停頓猶豫,但此方法不適于較為激烈的行為。2)注意力隔離:不看他,避免目光接觸,保持平靜,如果安靜了就可以回到忽視法,當孩子安靜了5-10秒之后解除,(可以背對他,轉過去,不讓孩子看到任何表情),也可以讓孩子面壁或帶到隔離室(又叫隔離注意法)。3)角落隔離:用一種身體限制的方法讓孩子在一個角落,雙臂向后拉開,如果孩子一旦安靜下來,立刻強化,并回到座位,適用于攻擊性行為。4.說“不行”,同時進行完課題。
5 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的五級泛化法研究
1)概念:把某一課題內容分為五級來進行。
2)方法:一級泛化——從基礎學習,將其掌握。變化的:人。不變的:環境結構、強化頻率、時間、教具、指令。目的:避免孩子出現只跟一個人配合的問題,交往不只是跟一個人的。二級泛化——在一級的基礎之后,在進行進一步結構化。變化的:指令、教具、人。不變的:環境、強化頻率、強化物、時間。三級泛化——在保持所學的基礎上,要在不同的環境設置、時間設置,能夠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物之間進行泛化,并要提升孩子反應的流暢度。變化的:環境、人、指令、教具、強化物、時間、增加干擾物。四級泛化——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泛化,并將所學概念和技能聯系起來,即生活中實用性泛化。五級泛化——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受制于他人的行為,建立在社會環境中的適當行為,在語言群體中進行泛化。
6 結語
以吉林省為例,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關系著特殊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本課題研究以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行為優化法為突破口,尋求特殊兒童學前美術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適應策略,推動其在此基礎上深度發展。
作者簡介
王莉(1986-),女,畢業于延邊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現任白城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論文、作品多次獲獎并發表省級核心期刊,代表作品——《萌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