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祥
【內容摘要】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在中華民族繁衍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包含了無數人的思想情感。初中語文對學生形成學習習慣和得到良好的思想認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向學生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學生傳承中華五千年文化做好鋪墊。本文就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分析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方法,希望對提高初中學生文化素養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
一、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進一步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古老歷史中出現的各種文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我國偉大的發明制造,如造紙術、指南針等,它們不僅可以體現那個時期人們的科學思想,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豐厚的歷史底蘊,利用這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更感興趣。
2.陶冶學生情操
初中語文的課本中含有很多古詩、詞和古文作品,這就需要教師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古代文化知識,選擇較為簡單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比如,在進行作家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先向學生介紹作者,作者被稱為五柳先生,心懷“救濟蒼生”的遠大志向,但他所處時代是晉宋易主時期,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管理階級生活荒淫,不理朝政,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欺壓百姓的問題越加嚴重。在國家動亂不安的時期,陶淵明滿腔熱血沒有可以釋放之處。在教師講解作者的大致經歷后,學生對文章所體現的文化底蘊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對作品的學習,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
二、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對策分析
1.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幫助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部分文化受到西方國家的夸贊。我國古代政治發展、倫理道德藝術和文學作品都具有較高的學習價值,如果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中的知識,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師理解傳統文化底蘊提供便利,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為世界文化進步做出的貢獻。初中語文教師身負文化傳遞的責任,需要真正領悟并將傳道、授業、解惑體現在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深入領會傳統文化,文化的滲透不是單純的傳遞文字知識,而應是一種理念的傳遞。學校應增加教師傳統文化學習的關注,并且要求教師不能停止腳步,不斷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教師團隊的教學素質,以此來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刻領悟文化內涵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些古詩詞或文章都是被大家熟知、傳誦的經典作品,它不僅包含了中國漢字的魅力,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如果能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培養優秀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中的韻律美。其次就是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情境之中,感受作者想向我們傳達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寫作時的內心的想法,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學習其中的傳統文化。比如,在學習詩人杜甫的古詩《春望》時,教師應為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有關安史之亂的小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這首古詩所敘述的就是安史之亂時期國家衰敗的景象。講述寫作背景以及寫作內容后,讓學生自己閱讀古詩,體會古詩想要傳遞的情感,閱讀完畢后,找學生來講一講他們對古詩的理解。然后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詩,體會那時戰爭的情況。“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經過安史叛軍的侵略,長安城不在有從前的繁榮,遍地雜草。整首古詩以“望”來書寫,觸景生情,由擔憂國家到思念家鄉,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不斷加強、范圍不斷明確。閱讀過后,仿佛那個內心憂慮、思國思家的詩人就在眼前。全詩主要講述詩人對國家落敗的憂傷,這首古詩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民族危機感。
3.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多媒體是以文字、聲音、圖像相結合的方式,帶給人們視覺聽覺相結合的立體感受,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用多媒體技術是在初中語文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按照教學內容,播放有關的背景音樂或朗讀作品,利用視頻與音頻的有效結合,體現漢字語言的獨特魅力,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更真實的感受文章中的內容,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比如,在進行劉禹錫《秋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片,讓學生體現秋天落寞,同時搭配較悲傷的音樂,再有感情的朗讀古詩,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體會作者在描繪秋天凄涼的景象同時表達其內心的孤獨,可是作者在收到打擊后,并不是選擇消沉。《秋詞》這首古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后所寫下的。當時順宗即位,任命王叔文改革政治朝政,詩人劉禹錫也參與其中,可是這場革新運動受到官宦、藩鎮以及官僚勢力的抗議,最終以失敗結束,因此,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即使道路不順利也不能輕言放棄的精神。
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理解課本所述的內容,學生知道寫作背景才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文章,并不是簡單理解表面含義,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教學質量提高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郝志俠.現代教育教學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J].知識經濟,2016, 388(8):181.
[2] 代朝鳳.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策略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6,553(9):107.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