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娟
摘 要:本文從“抓住特征、凸顯個性——寫人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這個角度出發,從教師、學生、課堂、評價幾方面,闡述了情感視角下的中職寫作教學實踐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情感視角 中職 寫作教學
課 題: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職寫作情感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為:BY[2018]G508號)成果。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要想讓中職學生做到“能有意識地用書面語言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就要必須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尊嚴,真正把他們當做有豐富情感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學生的心門,從根本上改變中職學生們寫作教學的現狀,讓中職寫作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人物描寫對中職學生來說,已經是非常熟悉了,他們可以寫老師、寫父母、寫同學甚至寫陌生人,可是,他們的文字依然存在選材不精細、描寫不生動、人物特征不明顯、個性不突出的問題。那么,該如何避免出現學生無米下炊的硬傷,以及作文中的無病呻吟、空話有余、假話連篇的現象,達到“抓住特征,凸顯個性”的要求呢?
一、尊重理解,教師有情
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是的,一個成功的中職語文教師,一定是一個能夠站在中職學生的立場上去考慮教育與教學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充滿著愛與情感的教師。要攻克寫作教學這個堡壘,首先教師要丟掉有色眼鏡,蹲下來靠近學生,理解并尊重每一個學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這一點,一切其余的問題也會隨著解決了。”其次,要打破陳規、移山建勢,老子說“道法自然”,寫作教學還要遵循情感的規律,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第三,要打破思維定勢,中職寫作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是教與寫、閱與評,更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及職業素養的培養。
學前教育班的學生女生居多,感情豐富,喜歡幻想,上課氣氛活躍,且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了給學生足夠的表現空間,筆者設計了下面的教學方案。
板塊一:課前任務
觀看微課,拍攝人物。
觀看微課“寫人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
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里或者大街上抓拍一幅人物近照,并進行肖像描寫。
桃夭組:一位七八歲左右的小男孩;
子衿組:一位70歲左右的老年男子;
晨風組: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
綠衣組: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
鹿鳴組:一位20歲左右的青年男子;
鴻雁組:一位20歲左右的青年女子。
板塊二:課堂任務
課堂展示,描述人物(10分)。
每組推選一位選手上臺用多媒體展示各小組拍攝的人物圖片并朗讀自己的肖像描寫片段。
微課回顧,播放視頻(10分)。
回顧微課,再次梳理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人物描寫方法。
觀看視頻。
追問情節,設想人物(25分)。
在這段視頻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你覺得這位老人是個什么樣身份的老人?
大家設想一下,視頻中的情節之后,接下來會有哪些人物出場?
再次設想,你筆下的那個人物是什么身份,和老人是什么關系,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請同學們準備10分鐘,然后回答。
動筆描寫,塑造人物(45分)。
其實,這位老人的身份有無限種可能,這位老人的結局也有無限種可能,這位老人的故事更是有無限種可能。最后,請同學們整合你本節課的人物描寫片段和故事情節片段,合理選材,綜合運用多種人物描寫方法,自擬題目、自選材料、自設故事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寫人記敘文。
板塊三:課后任務
學生任務: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班級空間里,并選擇3篇其他同學的文章進行評價。
教師任務:為每位同學撰寫評語,并根據打分情況評選出優秀小組和優秀作品。
二、真誠真實,學生有情
贊可夫說:“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就會在學生的發展上取得很大成效。這樣做,兒童的精神力量就會煥發出來。”寫作教學,只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生才會有行動的動力,才會有表達的欲望,他們真誠而真實的一面才會顯現出來。
綠衣組的同學在拍攝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的時候,幾個學生合計了一番,先把目標鎖定在了女生樓管的身上,可是樓管不僅不同意,反而很生氣。大家通過反思,馬上調整策略及對象,看到有一位推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在校門口的樹蔭下乘涼,便有女生上前搭訕,直夸她的孩子聰明可愛。看那婦女心情不錯,其他同學也趕緊附和,并乘機提出拍照要求,沒想到還真成功了,于是滿載而歸。那種美好的體驗的確難以形容。
三、和諧平等,課堂有情
當師生處在一個開放的、平等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時,當師生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情感投放到課堂上時,短短的45分鐘才會活力生姿、流光溢彩。
以下是課堂實錄節選。
老師:在這段視頻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王娜:在一個寂靜又漫長的夜晚,在小鎮唯獨亮著一盞燈的兩間小屋中,王奶奶正忙著給孫子做飯,可是孫子卻打電話說有同學聚會不來了。只有一只貓陪著她度過這孤獨漫長的夜晚。
王明璟:夜晚,在幽暗的路燈下,一位老人被送上了救護車,但是,在老人身邊,除了醫生和護士,卻再沒有一個親人。
老師:嗯!這兩位同學在描述故事的時候,特別注意到了環境描寫,觀察仔細。
老師:現在,你覺得這位老人是個什么樣身份的老人?
馬騰飛:是空巢老人!
老師:空巢老人?你能給大家說一說什么是空巢老人嗎?
馬騰飛:就是子女們都不在身邊,或者沒有子女的老人。
郝顯:我覺得她不僅沒有子女甚至連老伴也沒有,是一個完全的鰥寡老人。
老師:那么,按照同學們的思路,接下來會有什么人物出場?
方慧茹:醫生、護士去搶救!
楊新明:家人,兒女、孫子、老伴去陪伴她、照顧她、安慰她。
閆沛帥:或者,還有親戚、朋友們去看望她!
老師:好!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老人最終的結局會如何?
李莉:搶救成功,得到照顧,而且回到子女的身邊。
于玥:也可能是沒有搶救過來,死了,她的老伴痛苦不已,兒女們追悔莫及。
馬寶婷:還有癱瘓的可能,半身不遂,需要親人照顧。
…
四、自愛自信,文字有情
中職生的厭學、厭寫,其實源于不愿學習的無聊,源于半懂不懂的無奈,當他們有事可做并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就會發現自身的潛力,并進一步認識自我,在自愛中自信,在自信中自尊,去做最好的自己。
畫竹,必先成竹于胸,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描寫技巧,并確定了具體的描寫對象時,下筆也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有學生選擇描寫老人的孫子:“看到‘搶救中刺眼的紅光,小豆豆的淚水在眼眶里使勁地打轉,嘴里不斷地念叨著:‘奶奶,你一定要好好的,奶奶,豆豆在這里等著你。就在這時,搶救室的燈滅了,醫生疲憊地走了出來,對爸爸媽媽說:‘還好!病人已度過了危險期!豆豆一把扯住醫生的褂子,急切地問道:‘叔叔,我奶奶會好嗎?醫生猶豫了一下,和藹地說:‘會好的!不要擔心!”
有學生選擇描寫老人的女兒:“當老人被推進搶救室時,主治醫生立馬開始搶救,上氧氣罩,進行心臟復蘇,汗水從醫生的兩鬢間緩緩流下,旁邊的護士趕緊擦去,流下、又擦去——就在醫生即將絕望的時候,老人竟微微睜開了眼睛,對著醫生,用盡力氣耳語道:‘女兒!我要走了,你不要難過,你是醫生——醫生猛一抬頭,老人已是緊閉雙目,溘然長逝了,醫生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在了急救床前,失聲痛哭——”
學生們描述出一幅幅生動細膩的畫面,叫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此便達到了“抓住特征,凸顯個性”的教學目標。
五、多元多層,評語有情
當然,學生們個性不同、層次不同,最后,作文的評價也要分層分類,用心用情,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采用書面評價為主,口頭評價為輔,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雙軌并行的評價模式,體現評價的合理化、多元化、人性化。
(作者單位:甘肅省景泰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