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來
摘 要:“信息化”深刻改變了中職語文的“學與教”,改變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變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改變了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的途徑,也改變了教學評價。在“信息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相結合的初期,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審慎的原則找尋“信息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的契合點。“信息化”背景下的“學與教”,要堅守立德樹人的底線,落實中職語文課程標準,聚焦中職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化 學與教 中職語文
課 題:本文為淮安市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中等專業學校信息化背景下學與教變革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hazy17031)研究成果。
信息化社會必然帶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技術必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帶來“學與教”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加快了信息化步伐。中職院校普遍升級了辦公自動化設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數字化實訓設備,建成了以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基礎的信息化校園(“智慧校園”)。與此同時,面向中職院校的“信息化大賽”“教學大賽”和“技能大賽”合而為一,成為中職教育的聚焦點之一。
一、信息化浪潮改變了中職語文的“學與教”
1.信息化背景下,中職語文的“學”
“信息化”深刻改變了中職語文的“學”。
就學習內容而言,“信息化”對文本加以多角度補充,除了閱讀、理解和想象外,還可以帶來多角度、情境化的體驗。如學習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更直觀地了解荔枝果、荔枝花、荔枝樹的形態,對文字描述的荔枝的外部形態有更真切的認識。
就學習手段和學習方法而言,“信息化”拓展了信息獲取和情感體驗的渠道,除了傳統的聽說讀寫思外,還增加了網上學習、情景模擬、分組合作、互動交流等多樣化、綜合化的學習途徑。如學習汪曾祺的《五味》,可依據個人口味按“酸甜苦辣咸臭”進行分組,上網了解中國各地的飲食習慣,結合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領會飲食背后的傳統文化和智慧親情。
就學習習慣而言,“信息化”真正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使之成為具有主動性和個性化的學習主體或團隊成員。角色的轉變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熱情,也使得學生更容易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學生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對賈府的主要人物及相互關系,對賈府的建筑布局及室內陳設等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2.信息化背景下,中職語文的“教”
“信息化”深刻改變了中職語文的“教”。
從教學內容來看,“信息化”推動了中職語文教學資源庫的開發和運用。與語文課本相對應的電子教案和PPT已經成為中職語文教師的必備資源,與語文課堂相對應的微課程、網絡同步課程、在線開放課程變得越來越豐富,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正在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課堂。和語文課本和教輔資料一樣,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助手。
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看,多媒體和網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帶來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信息化”改變了教師的角色,由領導者變為設計者、參與者。“信息化”改變了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的途徑,由封閉的“一言堂”走向多渠道,主動且開放。“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教學評價也隨著“信息化”而發生變化,多元化、個性化、信息化評價取代了一元化、一律化、主觀化評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評價能夠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包容性和人文性,能夠更好地關注生成而不只是聚焦結果。“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應該更關注評價的育人功能,通過評價去育人。教師在評價的時候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怎么樣,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方面、觀念方面、思維方面的表現”。
二、反思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語文“學與教”
1.有的放矢,“信息化”背景下的“學與教”聚焦中職語文核心素養
中職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包括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等頂層設計;第二層面包括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等過程性指引;第三層面包括教育主管部門的各種考核、學校職能部門的各項規定等精細化要求。“信息化”主要涉及第二和第三層面。
第一層面的“指揮棒”相當于法律和法規,應該具備權威性和長期穩定性。以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城頭變幻大王旗”,使得一線語文教師無所適從,要么疲于應付。好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中職語文課程標準即將頒布,統編的中職語文教材呼之欲出。
第二層面的“指揮棒”相當于風格和流派,應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行政力量強力介入,商業力量大肆滲透,使得“信息化”一度在職業院校教學大賽中“喧賓奪主”。前些年的“兩課評比”“信息化大賽”,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過度行政化和商業化只能打造“樣板戲”,很難貼近真正的語文課堂。現如今,職業院校的“教學大賽”與“技能大賽”合二為一,不再是顏值與技術的比拼,更加關注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更加關注有效學習和學生成長。
第三層面的“指揮棒”,相當于道路和路標,應該簡便易操作,可復制和可推廣。“指揮棒”太多,又不能協調統一,有時候還自相矛盾、前后沖突。現如今,正自上而下地給一線語文教師“減負”。對于中職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回歸語文學科本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提升中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信息化”在這一層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但它本身并非教學目的。
2.過猶不及,找尋“信息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的契合點
“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中職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短期來看,“信息化”會給中職語文教師帶來精神壓力;長期來看,“信息化”會給中職語文教學帶來勃勃生機。
任何一種變革,都要立足于現實基礎。任何時候,都不應高估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的價值,也不應低估傳統教學、個性化教學的價值。傳統的語文教學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優良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正所謂過猶不及,對“度”的把握尤其重要——特別是在“信息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相結合的初期。
中職語文教學的“信息化”,要堅守立德樹人的底線,落實中職語文課程標準,始終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要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的一般原則,以正確理解課文文本為前提,要契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現實基礎;要立足于語文學科本位,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注重聽說讀寫思的訓練。中職語文教學的“信息化”,要“不忘初心”,回歸文化的、人性的本真,防止過度行政化、技術化、商業化和模式化;要更加關注普遍狀態和真實課堂,不能因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改變而偏離軌道;要適當降低各類競賽和評比的熱度,找尋到“信息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的契合點,讓“信息化”為提升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發揮積極作用。
戴智敏老師在專題講座《未來已來——信息化背景下語文課程教與學方式轉變的探索》中對中國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進行了系統梳理,提出了“大規模因材施教”的觀點——也就是在面向全體學生、保證基礎質量的前提下,促進個體個性的健康成長。戴老師認為“信息化”不能替代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交流,只能擔當“助教”的角色,而教師才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參考文獻:
[1]趙占良.基于核心素養的聽評課[J].中學生物教學,2017(13).
(作者單位:盱眙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