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怡 王小雷
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任,尤其在工學結合背景下,開展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通過講述工學結合背景下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意義,分析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面臨的困境,進而深入探索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工學結合;職業能力;高職院校
一、工學結合背景下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國際勞工大會對職業能力界定為: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變化的能力。1高校輔導員作為一種職業形式,對其職業能力有著專門的訴求,泛指輔導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工作的能力。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學生培養模式,它將學校和企業有機結合,共同成為培育技術人才的主體,使學生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在企業崗位中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國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對學生培養模式的改變,輔導員隊伍作為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其職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工學結合的學生培養模式重視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近年來,在該模式的促進下,學校緊隨國家政策全面貫徹《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央16號和24號等文件精神,通過舉辦輔導員技能大賽、學生工作案例評選、輔導員科研成果評比等活動重視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其次,工學結合的學生培養模式需要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職業能力的強弱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影響。該培養模式鞭策輔導員緊跟學校發展步伐,提升職業能力,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指引學生成長,督導學生學有所長,成為有用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因此,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展開研究,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促進工學結合模式成功的運行及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面臨的困境
與一般高校相比,工學結合背景下的輔導員工作相對繁雜,不僅需要嚴守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線,還得適應工學結合背景下衍生出的多樣性工作。為此,他們需具備更高的職業能力以應對挑戰。但在工作中,他們的職業能力呈現出以下困境:
(一)日益年輕化的輔導員隊伍凸顯出較大的流動性
隨著輔導員隊伍日趨年輕化,很多應聘的輔導員都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學生,受當今“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影響,未能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確定個人的職業發展道路,在現實工作中抱著可將輔導員工作作為職業生涯的跳板,這樣不可避免地增大流動性。
其次,年輕化的輔導員隊伍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實現意識,一心想在工作中大顯身手,實現個人價值訴求。但實際上,外界對輔導員工作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認為這是一份人人可做,并非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同時,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其工作成果具有見效時間長、無形化的特征,加之工作評價機制模糊。久而久之,輔導員對工作的激情減少,有的甚至懷疑自己的職業前途,一旦遇到合適的職業機會,便毫不猶豫的流散出去。
(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新要求
(1)涉企事務能力有待強化
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社會環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這四個因素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2。在這一過程中,當某一因素出現變化時,其他因素的組合會以復雜多變的動態形式呈現。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使學生實現了“校園學習者”到“企業實習者”角色的轉變,這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之外,還應強化涉企事務的能力,如要嘗試了解企業行情、企業文化、企業理念及企業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識。輔導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從而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新特點。
(2)新媒體時代輔導員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拓寬了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改變著他們的工作方式。尤其在工學結合模式下,若輔導員仍依賴傳統說教式的工作方式,不愿主動尋求變化,必然會在學生工作中碰到難題。一方面,學生還處于懵懂狀態,心智尚未成熟,面對新媒體傳送的海量快捷的信息時,存在著較低的辨識度,時而隨意,時而敏感,這易觸發他們情緒的不穩定性,乃至產生過激行為。加之學生在企業,輔導員無法像在校時那樣面面俱到的關注和提點著他們,這些因素都加大了在企業學生管理的難度。另一方面,部分輔導員對于新媒體的應用不夠重視,仍處于敷衍狀態,這易造成如消息更新、推送和反饋不及時、活動內容無特色等弊端,大大限制了他們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和覆蓋面。這些難題的解決急切需要輔導員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機智應對,以便對在企業的學生進行管理時能夠得心應手。
(三)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的機制不夠健全
在國外,對高校輔導員管理有著健全的機制,如輔導員的專業稱謂:學生事務管理人員;配備導師制、就業輔導員協會等專門的制度保障。與國外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機制仍是不健全的,具體表現為:一是缺乏對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機制的重視。受傳統理念影響,輔導員工作一直處于重實務輕理論的狀態,忽視了理性思考與學習。事實上,輔導員工作有著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若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索,那勢必會影響其職業能力的發展。二是準入培訓機制不健全。由于我國目前尚未設立類似國外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或正式培訓機構,大多數輔導員未經專業培訓就直接上崗,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中缺乏必備的基本技能。三是輔導員職業能力的評價考核機制不夠健全。目前我國未出臺統一標準的考核體系,考核評價彈性大,透明度低,加大了輔導員去留的隨意性,使得輔導員在自身職業發展過程中充滿迷茫,降低其提升職業能力的積極性。
三、工學結合背景下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路徑
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影響著學生工作能否順利的展開,因此,在工學結合背景下,加強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建設是緊跟高校發展步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
(一)更新理念,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能力的培養兼具過程性和全面性。過程性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既需注重量的積累,又要瞄準時機促成質的飛躍。全面性指兼顧各種能力的發展,并利用有利因素促進能力提升。對于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升來說亦是如此。從輔導員自身層面看,也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輔導員應遵循工作的客觀規律,在實際中沉著應對挑戰,激發自我效能感,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維持職業能力提升的長久內驅力。
(二)提升薄弱環節,促進自我成長
現今的大學生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們個性突出,興趣廣泛,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各不相同。輔導員要想在新時期的學生工作中突出重圍,就應該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提升薄弱環節,促進自我成長。
俗話說:“吾日三省吾身”,輔導員應時常進行反思和評價,并通過學習、交流等形式提升自己的薄弱環節,增強自主成長的意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身邊的平臺與資源取長補短,提升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此外,在輔導員自我成長過程中還離不開創新。在學生工作中,要想提升個人創新能力,輔導員們需要敢想敢做,勇于試錯,接受新理念,柔性對待各種變化。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完善機制保障
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輔導員是聯系學生、企業和學校的紐帶,輔導員的管理與發展,學校的機制保障顯得尤為重要。第一,配備合理的準入機制。雖然國家還未出臺統一的輔導員崗位職責的文件,但是高校可結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以文件的形式規范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激發工作積極性。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高校對輔導員的考核不應拘泥于某一行政部門或領導的評價,可建立考評小組,加入學生、企業、主管部門等多方參與,完善考評程序,提高考評工作的公信度,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提升輔導員隊伍的綜合能力。第三,健全彈性的補充機制。如學校設置專項基金激發其科研能力;搭建交流平臺,提升工作能力;舉辦輔導員技能大賽,展示職業能力等,充分調動輔導員提升職業能力的熱情及參與度。
(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鼓勵優秀人才加入輔導員隊伍
高校要鼓勵全體輔導員以中央出臺的相關文件為規范,把握職業能力提升的基本原則,激勵輔導員踏實工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營造相互學習,共同提升職業能力的氛圍。同時,樹立典型。一方面通過榜樣的力量激勵在校輔導員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優秀輔導員的先進事跡,破除社會對輔導員職業的偏見,提升社會認同感,逐步形成有利于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全新社會觀念。此外,打造輔導員精品項目,吸引有志之士的加入,提高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的覆蓋面,增強輔導員隊伍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基于職業能力模型的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2]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3] 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S].2006.
[5] 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S].2014.
作者簡介:顧怡,江蘇張家港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小雷(1986.04- ),男,助教,本科,現任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輔導員,研究方向: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黨建、高校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