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盛東?彭健
內容摘要 威勝集團是能源計量設備和能效管理系統供應商,是一家境外上市公司。集團以校企合作為人才培養抓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過硬、技能精湛的產業工人,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威勝集團與新邵職中通過8年的合作,探索出了廠長與校長合一、企業與學校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車間與教室合一、師傅與老師合一、學徒與學生合一的“六合一”合作模式,開辟了校企合作的新天地,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為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關鍵詞 校企合作 六合一 新天地
1 引言
威勝集團與新邵職中自2011年開始合作,2012年正式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通過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校企“六合一”的康莊大道,即廠長與校長合一、企業與學校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車間與教室合一、師傅與老師合一、學徒與學生合一。
“六合一”致力于實現企業與學校的無縫對接,使學生融入企業文化,接觸企業的產品、工藝和運作方式,實現向企業人的轉變。“六合一”的實踐,造就了威勝集團不竭的人力資源,打造了校企合作的品牌影響力。
2 廠長與校長合一
廠長與校長的合一是校企合作成敗的關鍵,只有將他們合為一體,才會共同為校企合作開山劈路,才會出實效。最初合作僅僅是為威勝集團提供應急勞動力。一年后,雙方開始思考長期合作的問題。2012年,喬立新校長帶隊到威勝集團考察。通過與威勝集團經理充分的溝通、洽談,最終簽署了校企合作的框架協議,確立了校長與廠長、其他管理層的聯系議事制度、交流學習制度。
在多年的合作中,校長成為“企業的廠長”——想企業之所想,在辦學模式、運行機制和教學過程中更多地融入了產業、行業的要素;廠長成為“學校的校長”——想校長之所想,參與到學校的發展規劃、管理和教學等諸多環節和領域中。
3 企業與學校合一
校企合作雙方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必須高度合一。通過“三個共同”落實校企合一。
3.1 共同研究確定辦學模式
確定了“以威勝需求為導向,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威勝集團需要什么人才,就以訂單的形式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精準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特別在崗位課程、職業素養課程的體系建設上共同研究開發。
3.2 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編制了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標準、考評標準和就業標準。調整了教學計劃,重點突出了計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對專業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對于那些難、偏、繁及同崗位相關性不大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對崗位相關的知識、技術進行了補充[1]。
3.3 共同實施過程管理
通過校長、廠長督導辦公室在招生、培養、就業中對培養對象進行過程共同管理。共同擬定招生計劃、編輯宣傳資料、宣講招生方案,共同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專業、技術技能、個人發展諸方面全方位介入,共同關注學生的就業狀況和發展狀況。
4 車間與教室合一
4.1 教室即車間
學校將“公司的需求”與“學校的教學”有機結合,將威勝集團的管理理念融入威勝班,將威勝集團的生產環境、生產環節微縮或模擬到教學活動中。學校利用威勝集團提供的各種類型的表計、板件和部分生產、測試設備,通過學生的拆裝、焊接實現對公司產品的熟悉,利用威勝集團提供的生產組裝線、維修退換產品、電子元器件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學生雖身在教室,但場景猶在車間。
4.2 車間即教室
每學期對學生實施實習輪換。在實習中,既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勞動紀律、經營理念、管理制度的教育,又對學生在生產工藝、操作流程中進行技術技能的教育。根據技術要點分階段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考評,通過學分制考評、優先錄取的辦法激勵學生學習。這樣學生雖身在車間,但場景猶在教室。
5 師傅與老師合一
將師傅與老師合二為一,實施“雙主體”的育人機制,做到分工合作、職責共擔。
變學校的老師為師傅。集團每年安排質量、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師傅對學校電子專業的老師在企業文化、表計知識、質量管理、生產工藝等方面進行輪訓,組織他們參加企業的生產與管理,并對他們實施技能達標制度。
變企業的師傅為老師。學校將車間的師傅作為外聘教師進行聘任,簽訂聘請合同。學校同他們一起研究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定制學生的個人成才方案,安排他們到學校上課,參加對學生的筆試和技能考核。學校還對他們進行心理學、教育學和教材教法的培訓[2]。
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和副主管制度,即以企業工作小組為單位,將企業師傅聘請為副班主任、將任課教師聘請為集團的副主管,一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企業生產管理培訓工作中去,現實師傅與老師彼此的角色變換。
6 學徒與學生合一
學生與學徒是校企合作中的“一個主體,兩重身份”。由于學生習慣于“學生”的身份,基本沒有學徒的意識,因此,在學生的“學徒”意識上加以教育和強化。
在入學教育中強化學生“我將是學徒”的意識。招生過程中做好企業的宣傳手冊、錄制好介紹企業的視頻,讓學生與其家長了解企業、認同企業、認知崗位,使之理解招生就是招工。
在實習教育中強化學生“我是企業學徒”的意識。在簽訂就業合同的同時,與企業的師傅簽訂師徒結對協議,讓學生既能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學,又能在企業接受師傅的教育教學,使之理解實習就是就業。
在就業中強化學生“企業主人翁”的意識。學生就業后,繼續對學生量身定做個人成長規劃,使之理解“我是威勝人”的內涵。
7 理論與實踐合一
通過“把握一個根本、開拓兩個陣地和堅持三個原則”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合一。
7.1 把握一個根本
既懂理論知識又懂實踐知識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始終把“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工作作為校企合作的重中之重,把師傅與教師合一的工作抓實抓細。
7.2 開拓兩個陣地
學校和企業是人才培養的兩個陣地。只有開拓好了這兩個陣地,才能實現培養的最佳效果。在實踐教學中學校存在劣勢,學校就利用威勝集團提供的設備器材建設仿真小車間,通過校內基地生產化推動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上企業存在劣勢,企業就跟學校教師一道制作教學課件,通過企業基地教學化推動理論教學。不管在哪個陣地上,校企都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各盡其長,相得益彰。
7.3 堅持三個原則
教學中,始終堅持必需、夠用和發展的原則,既考慮學生和企業的當前需要又考慮二者的發展需要。根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基礎課程進行優化和專門化,建立新的基礎課程體系;將技能課程專精化和將技能演練平臺系列化,建立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引入行業標準,開發校本課程,建立特色教材。總之,盡力做到“教最新的,學有用的”,確保學生就業后能管用和夠用。
8 結語
在8年的校企合作中,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深入開展“六合一”的校企融合教學模式,滿足了企業和學生的需要,適應了經濟發展變化和市場的需求,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為威勝集團培養了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穩定技工隊伍。
(第一作者系湖南省新邵縣職業中專學校 高級講師)
(本文由課題項目與威勝集團校企合作的研究與實踐——以新邵職中的電子專業為例(ZJZB2016129)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光梅,徐鑫.淺談用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助建高效的中職課堂[J].東方企業文化,2014(13):35-36.
[2]朱明龍.對中職電工基礎教學中“問題―互動”教學模式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2(3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