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學生不會圍繞中心選擇素材的實際,論述聚焦中心的表達思維訓練方法,提出依中心,理素材,感知清簡結構;列事物,用典型,洞察表達思維;梳聯系,明順序,關注行文思路;聚語言,品表達,體悟遣詞效果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方面選擇素材來表達中心。
【關鍵詞】表達 素材 思維訓練 中心 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91-02
當下,很多學生會把習作寫成流水賬,即描寫的內容與所要表達的中心毫不相干,描寫的素材也不能很好地襯托中心。部編版語文教材針對學生的這一現狀,在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單元專門設置了“從不同方面選擇素材表達中心”的訓練。作為這個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夏天里的成長》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高效匹配,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方面選擇素材來表達中心,從而使學生能夠緊扣中心選擇素材。
一、依中心,理素材,感知清簡結構
文本的解讀需要經歷從內容向形式的遞進。關注文本結構和言語形式,都需要從感知文本入手。由此,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整體理解和概括課文內容,對文本內容有立體的認識。
比如,《夏天里的成長》一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直接指出“夏天是萬事萬物快速生長的季節”;第二自然段主要從植物、動物兩個方面展現了生物在夏天的快速生長;第三自然段主要從沒有生命的事物入手,展現萬事萬物在夏天的變化;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寫了人物的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概括的內容以分行的方式呈現,并嘗試概括這三個部分的相同點,即都描寫了這些事物在夏天中快速生長的狀態。最后,讓學生關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并認識到這篇課文的中心就是要展現“萬事萬物在夏天快速生長的姿態”,并認識到課文“總—分”的結構層次。
文本呈現怎樣的結構,就應該依照怎樣的結構層次來引導學生思考,這已經成為我們解讀文本的重要原則。事實上,我們不僅要關注課文寫了什么,呈現出怎樣的結構,還需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沒有寫別的內容?就這篇課文而言,作者緊緊圍繞著第一自然段“夏天是萬事萬物快速生長的季節”,分別從生物、事物和人物角度展開描寫,并沒有半點多余的內容。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賞析表達出來,并懂得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中心,內容不在于多,但都應該聚焦在中心之下,從而使素材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文本的結構也不應該過于臃腫,清簡的結構往往更利于表達中心。
二、列事物,用典型,洞察表達思維
有了表達的思維,才是簡單地構建一個有機整體的雛形,就像一座高樓大廈剛剛有了整體的框架。但究竟有哪些生物、事物能夠有效而直接對表達中心形成沖擊與印證作用呢?這就需要作者從“萬事萬物”中選擇最為典型的事物,形成表達的合力。這種典型事物的選擇、羅列與組合,也是集中體現作者表達思維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領。
以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的“生物”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深入細讀中探尋:為了彰顯“夏天是萬事萬物快速生長的季節”,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選擇了哪些最為典型的事物?學生在快速閱讀中圈畫出作者羅列的事物:豆棚、瓜架、竹子、高粱、苞蕾、苔蘚、草坪、菜畦、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等。為什么選擇這些事物?教師應該相機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領悟:這些事物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讀者都非常了解,選擇這些事物才能更加有力地證明“夏天是萬事萬物快速生長的季節”,讓讀者更加信服;其次,這些事物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包括了農家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動物種類,既有豆類,也有瓜類;既有莊稼和蔬菜,也有菌類和野草,還有家畜家禽……如此豐富的類型,正對應了中心觀點中“萬事萬物”這一落腳點。
看來,每個種類的典型事物都不是作者隨意選擇的,而是從更好地凸顯中心精心選擇的,是作者寫作思維和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產物。
三、梳聯系,明順序,關注行文思路
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已經不再是學生感知文本的唯一要求,進入高年級之后,學生的思維已經逐步開始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邁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能夠感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需要以理性思維的方式關注課文內部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尋文本內在的表達思路,更好地促進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在整體梳理文本內在結構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思維朝著文本素材之間的內在關系引領。比如,作者所劃分的“生物”“事物”“人物”這三者究竟有怎樣的關聯?這樣的關聯顯然是非常理性的,如果直接設問,學生將無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終導致捉襟見肘。為此,教師可以相機轉換追問的方法:這三者之間的順序是否可以調整?一開始,很多學生都認為這三者之間應該是典型的并列關系,彼此之間的順序是可以調整的。此時,再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如果你來寫作,是否也能想到這三個方面?一語點醒夢中人,很多學生認識到這三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存在著鮮明的遞進關系:描寫有生命的生物,是所有人的正常思維,但描寫“事物”很多人就想不到了,最為關鍵的是課文的最后,作者居然將“人物”羅列其中,這是創新的地方,也是一般讀者所意想不到的。很明顯,作者是依照凸顯中心的效能來區分、安排這三個方面素材的,在表達中心的過程中展現出鮮明的遞進性。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就不再是停留在文章寫了什么的層面上,更關注了作者對素材處理和安排的意識,既加深了對課文的認識,又促進思維發展。
四、聚語言,品表達,體悟遣詞效果
語文教學的重心就是要關注文本的語言,不同的課文、不同的語文要素,對語言關注的維度和重點也應該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與規范,可以關注文本語言的生動與形象。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訓練的重點應該是作者怎樣圍繞著中心創作和表達的。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應該聚焦語言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
就這篇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來看,我們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展開:首先,關注文本中生動鮮活的語言。比如課文第二自然段中“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感受作者在形容生長狀態時,所采用的一系列詞語,為感受“快速生長”奠定基礎。其次,關注課文中陌生而極具表現力的語句。比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利用“昨天”“今天”“明天”三個相隔較短的時間,展現了“苞蕾”“鮮花”“果實”之間的巨大變化,展現了生長的迅疾。再次,關注課文所引用的俗語和諺語。比如“六月六,看谷秀”“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初步理解這些俗語大意的基礎上,嘗試與課文內容進行連接,感受這些獨特語言所形成的表達魅力。比如“六月六,看谷秀”就明確指出在“六月六”這樣的大夏天,才是“谷秀”成熟的時候,教師如果能著重引導學生關注前后的語境,將這句話與作者前后描寫的內容進行整合,就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為了表達中心,在言語表達過程中的獨運匠心。教師結合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將語言關注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指向于作者遣詞造句、獨特的言語句式和巧妙的資源引用三個不同的程度,能讓學生分別經歷感知體悟、辨析品味和整合聯系等思維過程,最終形成一個認識,即所有語言的運用都必須要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服務。
為中心服務,是創作時應該樹立的基本意識,但究竟從哪些方面入手,很多學生還是不夠清晰。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分別引導學生經歷了素材選擇、關系梳理、事物列舉、語言表達等不同的思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表達思維和言語實踐能力的發展。
作者簡介:馮婷(1986— ),女,廣西賀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MS-EEPO有效教學和生本教學。
(責編 黎雪娟)